本报讯 (通讯员 梁传南) 秋与冬的分界时节,大山深处,处处阳光明媚,黄澄澄的柚子挂满了山腰,油茶花迎着暖阳露出特别灿烂的笑容。山腰上、河两岸,随处可见富丽的乡村别墅,一户户农家小院的上空飘荡着丰收的喜悦。
岑巩县注溪镇衙院村的千亩油茶花开正艳,今年的茶果上月刚刚采摘,村民土地入股合作社,既从合作社获得分红,又在合作社务工获得收入。
55岁的杨昌梦正在自己的茶山里忙碌,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残疾人,属一户多残家庭。丈夫谭帮权肢体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外出务工因工伤失去右手四个指头,这个家就靠杨昌梦一人撑着。这几年,通过入股村级合作社,自己种植油茶、养牛等,家庭收入大幅提高。
“我家今年入股分红1000多元,自己茶山收入1000多元,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杨昌梦说,村“两委”考虑到她家的特殊情况,给她30岁的儿子安排了保洁员公益岗位,每月有400元的收入。通过发展产业、政府帮扶等每月可支配收入3000余元。
近年来,岑巩县在兜底保障残疾人,尤其是重度困难残疾人家庭时,广开渠道,采用组合方式帮助困难残疾人家庭增收。各级残联组织主动上门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困难残疾人家庭已经实现户户有增收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高。
羊桥土家族乡杨柳村袁治敏是岑巩远近闻名的产业能人。2014年,袁治敏因突发脑干出血而半身瘫痪,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不服输的袁治敏在亲人和各级残联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州残联组织的养蜂培训班,开始了他的养蜂之旅。他学习回来后,县残联送来中蜂和蜂箱,袁治敏在屋后养了四箱中蜂,不懂的地方就找书自学,一点一点地摸索和积累。身体逐渐康复后,袁治敏与村里的残疾人一起成立了土家种养殖合作社,31名残疾人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蜜蜂从十几箱发展到八百箱,通过出售优质蜂蜜和蜂群,合作社的残疾人家庭都大大提高了家庭收入。
在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各级残联给予资金支持,改造蜂场无障碍通道,全方位帮助合作社发展壮大。袁治敏养蜂7年,不仅把欠下的20万债务还清,身体恢复状况也出乎意料地向好。2022年蜂蜜销售1000多公斤,出售蜂群100箱,收入接近30万元。致富之后的袁治敏没有忘记比他困难的残疾人,近两年来,他通过送蜂群和提供技术指导,帮助7户残疾人家庭通过养蜂实现年增收8000元以上。
在岑巩县天星乡三星村,王海成一大早就在羊圈里忙着,喂食、打扫羊圈,一只手一会儿拎桶,一会儿拿瓢,右手衣袖空荡荡地晃着。
45岁的王海成1998年在广东务工时因工伤失去了右手后回到家乡,2000年开始养殖山羊,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及各级残联给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王海成创办了岑巩海旺达白山羊养殖合作社,白山羊存栏300多只,吸纳4名残疾人或残疾人家属在合作社长期稳定就业,季节性在合作社务工的残疾人20余人,还带动7户残疾人家庭养殖白山羊。
为促进困难残疾人家庭增收,岑巩县结合产业发展特色,近三年来,岑巩县多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20万元帮助困难残疾人发展产业,培育创业主体15个,带动80名残疾人就业增收。贵州省各级残联也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发力,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20万元,助力每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同步衔接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