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22日

兼谈专栏新闻的表现张力

——以《我和我的“桥头堡”》栏目系列报道为例

□ 周重新

新闻的表现张力是新闻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好的新闻作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沉淀,要靠生命力的彰显和延续。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穆青等人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这些大家作品有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至今仍然散发着人性的醇香。

常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遗憾的艺术”,在时间长河中,其“寿命”似乎很短。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今天的“新闻”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得到“新闻生命”的无限延续。那么,是否可以厚植新闻作品的典型性和鲜活性、人民性和贴近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等,在新闻的表现张力上下足“绣花”功夫,把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作为考核“硬指标”,让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得到有机融合,使之成为“流量产品”和“长效产品”呢?

本文仅以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最近策划推出的《我和我的“桥头堡”》栏目系列报道为例,兼谈专栏新闻的表现张力。

一、《我和我的“桥头堡”》栏目系列报道概况

2022年4月,贵州省印发《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2〕7号),为黔东南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3年7月,广东、贵州两省签署《关于深化两省合作、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备忘录》,为黔东南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方向。为总结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好经验、好做法,讲好“桥头堡”故事,展示“桥头堡”新进展、新成效,为黔东南“融湾入海”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州融媒体中心(黔东南日报社、黔东南州广播电视台)在《黔东南日报》一版推出《我和我的“桥头堡”》系列报道,同步在《黔东南微报》等新媒平台图、文、视频联动发布。

《我和我的“桥头堡”》栏目组团队,由州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高级记者、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田清同志带队,挑选骨干记者、编辑7人组建专栏采访团队,作者本人有幸全程参与其中,并采访执笔了《“栖山海”里的“山海情”》《“村姑阿香”的“梦歌田园”》《一片茶叶的“侗情时光”》等篇目。栏目团队于8月下旬启动工作,在历时的3个月里,多次深入“桥头堡”核心区黎平、从江、榕江县的一线项目点、企业、村寨、基地蹲点采访,采访行程逾两千多公里。

该组系列报道从州委、州政府确定的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重点突破“十大工程”中精心选取,有创业创新、智力帮扶、电商带动的团队故事,也有文化推广、旅游联动等方面的典型人物,采取一人一事一议,以小切口反映大视野,以小人物、小故事反映大主题,典型、鲜活、生动讲述了“桥头堡”建设好故事,用细腻的笔头和精美的镜头聚焦了“桥头堡”建设火热场面。

这组系列报道共16篇,累计约3.5万字,稿件于9月25日推出首篇,于11月10日刊发尾篇收官,引起了社会良好反响,获得了全媒全网联动宣传效应。不少网友留言评价:该系列报道真实反映了黔东南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新进展、新成效,极大鼓舞了人心、提振了士气。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级权威媒体纷纷转载推荐,截至目前阅读量累计达1700万人次、单篇浏览量突破110万人次。天眼新闻、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等省级权威媒体也及时转载了这组系列报道。

二、关于典型性与鲜活性的张力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因势而动、着眼大势,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我和我的“桥头堡”》这组系列报道,立足于贵州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背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做文章,深入挖掘报道黔东南自治州作为“桥头堡”在推进工作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讲述好故事的形式,来鲜活展示“桥头堡”的新进展、新成效,以期达到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提振志气、推动发展的舆论支持。

栏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典型性选择上下了硬功夫。栏目团队奔赴“桥头堡”核心区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在前期广泛对接的基础上,召集承担“桥头堡”建设的州县两级发改、住建、旅游、园区、商务、投促、工信等职能部门多方提供采访线索,3个县的采访线索汇集达76条次,比较取舍、论证采访选题精选到27个,实地蹲点采访选题22个、采访人物和团队约280人次,最终择优挑选16篇新闻精品作为该栏目的系列报道“成品”。这组文章,牢牢把握“大主题下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这个关键,用时代洪流下个体的变化去“以小见大”,让宏观的主题因具体的人和事而变得可触摸、接地气。

为了保证栏目出新出彩,“鲜活性”要求一开始就定了下来。即是采访团队要践行好“四力”,深入现场抓“活鱼”,寻觅“皇冠”。例如,《幸福就在家门口》——从江县“90后”侗族姑娘杨除英,把建在广州的工厂搬回家乡从江,让乡亲们就近就业赚钱。《“栖山海”里的“山海情”》——广东佛山投资人殷伟,在榕江县摆贝苗寨开办“栖山海”高端民俗酒店,助力大山里的苗寨乡村振兴。《一片茶叶的“侗情时光”》——“茶三代”侗族姑娘吴川平,把黎平县绿色生态茶叶销至大湾区大市场。《给香港“亲戚”捎篮菜》——榕江县古州镇月寨村阳光女子蔬菜种植合作社,把蔬菜搬上“粤港澳”大餐桌……一篇篇冒着热气、充满正能量的新闻作品跃然纸上、推送屏端。

三、关于人民性与贴近性的张力表达

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这样的答案:“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心中有百姓,新闻就有了生命力。如何让一篇篇报道“活”起来,《我和我的“桥头堡”》栏目有着许多有益启示。

从栏目的目的意义、主题主线和策划执行全过程得知,这组报道始终坚持新闻报道的“人民性”和“贴近性”原则,聚焦身边人、身边事,把反映贵州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宏观视野浓缩到具体人物和团队故事上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应该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新闻也一样,脱离了“基层”这一新闻源泉,新闻作品也会失去灵魂。从2022年8月底开始,栏目组奔赴“桥头堡”建设基地、村寨、项目现场进行沉浸式采访。采访对象和报道主角有企业负责人、投资人,更多的是个体创业者、乡村网红主播、非遗传承人、种养殖大户等普通群众。记者要站稳人民立场,注重平民视觉和人文关怀,让报道更加平实、更加可信、更加有人情味,充分彰显新闻报道的人民性和贴近性。例如,《“火塘民艺”越烧越旺》一文,讲述了侗族姑娘杨光倩担起从江生态文化社创始人的重任,在村寨建立非遗扶贫工坊和文化公益空间,发起“火塘民艺”“萤火之裳”等公益项目,传承了民族文化,为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小屏幕“链”起大市场》一文,讲述了榕江县三江乡脚车村苗寨的第一位大学生“90后”苗族青年唐胜忠和他的团队,用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搭建“新媒体+文旅”桥梁,把小丹江苗寨等小山村“链”接起了大湾区。如此等等,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新闻。

四、关于文学性与艺术性的张力表达

新闻和文学这两个看似不同范畴的概念,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另一方面,一些新闻报道的事实也常常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新闻是从文学的体裁演化而来的,以通讯为例,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史记》,它是真实事件的画卷,是真实人物的蜡像,不仅对历史对生活负责,讲求真实性,而且在写法上文约而事丰,堪称新闻笔法之鼻祖。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的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于新闻写作而言,“生动性”是需要运用文学语言的。穆青在《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谈到:“我们的新闻不应规格化,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应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方向发展。”这些观点和要求,都在支持实践着新闻的文学性表达。

新闻报道除了给受众传递信息之外,还应该让读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愉快地享受艺术魅力。《我和我的“桥头堡”》专栏新闻,也在尝试着新闻的散文化和诗意表达,给读者以艺术分享。一是文章标题的生动形象表达,力求在传播心理学中起到正向的“菜肴名称效应”。例如,《给香港“亲戚”捎篮菜》《一棵“蓝草”闯市场》《一滴山泉汇珠江》等。二是文章开头的散文式入题。例如,《“栖山海”里的“山海情”》:“深秋的榕江县兴华水族乡摆贝村炊烟袅袅,空气中透着甜味儿。穿过竹林幽径,再走过一段弯曲的山路,一家古朴别致、名为‘栖山海’的高端民宿映入眼帘。”《“火塘民艺”越烧越旺》:“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房民宿’营地织染工坊,7位平均年龄70岁的侗族绣娘,正灵活地舞动双手忙刺绣。”三是文章结尾的诗意表达。《一棵“蓝草”闯市场》:“一棵‘蓝草’引领的双向奔赴,日益勾勒出这片土地上新的自然与人文图景。”《幸福就在家门口》:“满载的车,从‘融湾入海’的‘桥头堡’缓缓驶出,一路向南、向南!”《“村姑阿香”的“梦歌田园”》:“穿越侗家鼓楼上的晨雾,‘村姑阿香’与互联网数据流时刻交织,‘梦歌田园’每天都在奏响。”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 2023-11-22 ——以《我和我的“桥头堡”》栏目系列报道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232921.html 1 兼谈专栏新闻的表现张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