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县第三小学 何希萍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是国家民生工程之一,是扶贫先扶智的重要举措。雷山县第三小学是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学生分别来自八个乡镇, 学习、生活等各种养成习惯参差不齐,对于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作为安置点学校的班主任如何管理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背景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该校学生分别来自八个乡镇,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来的孩子,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进行管理,可苦恼了我校的老师。就拿本班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农村的孩子,留守儿童较多,大多数天真朴实,但也有爱打架惹事的孩子,存在自觉性不强、不讲究卫生、不讲礼貌、不认真完成作业、集会懒散等这些不良习惯,今后采取怎样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教师最大的挑战。
二、案例描述
六(2)班是我一手带过来的,大部分是易地扶贫搬迁来的孩子,留守儿童居多,在低年级段,学生年纪小,思想较为单纯,无非是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吵架争嘴而已,老师进行教育就有了改变。但到了高年级段,学生随着时间的变化慢慢长大,逐步走向青春期,孩子们的个性、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课堂无论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是不认真,上课不再像低年级那样积极发言,个个上课懒散,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精气神,甚至有的孩子经常不完成作业,写作业也不认真。我课后跟孩子们谈心,问他们为什么上课不回答问题,有的孩子说:不想答。我再问你不懂吗?他们说懂的,但不想回答。让我无话可说,我再问不完成作业的同学是怎么回事,原来是父母监管不到位,再加上学生的自觉性不高导致的,班上各种不良的习惯凸显出来。
三、建立了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如果一个班集体没有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管理,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凝聚力。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关要求,首先创建一支能独当一面的班干部队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能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另外,在开学初,与学生共同参与制订《班级公约》和《加减分细则》,如本班分成12组,4人为一组,每小组基础分100,课堂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就给这组加1分,不交作业扣1分,不打扫卫生扣1分,扣分和加分内容涉及纪律、卫生、行为习惯、成绩等方面。选有带头作用的组长记录扣分和加分情况,组员进行监督,要求只能对邻组记录加分和扣分情况,且需公开公正透明,每个月进行考核,并且在每周五的班会课上,召开交流会。会议由班干部主持召开,并作记录。在交流会上,组长首先对本组组员上一周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由组员评价组长。评价时要提醒孩子们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同时,教育孩子们讲评同学时,要注意先肯定优点,进行表扬,然后再对做得不好的方面提一些建议,并改正。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在全班进行表扬。
四、班级管理反思
1.如今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质量管理机制框架下,我制定这样的班级管理制度加减分细则后,他们有了为自己小组争抢加分的荣誉责任感,课堂上给他们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多说话。从这以后,孩子们变得乐观自信起来,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通过这样管理制度,人人都有检举的权利,学生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认真完成作业,若有违反,本组的分数会被扣掉,便会遭到其他学生谴责和批评,产生对本组的愧疚之心。从而形成了组组争先、人人争先的氛围和孩子们不甘落后的良好风气。大大提高了易地扶贫搬迁孩子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了班集体的荣誉感。
总之,班级管理制度上,虽然还有些漏洞,但也从中得到很多启示,我相信在继续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后,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育,易地扶贫搬迁学校的花园里一定能够开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老师职业道德修养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2] 小学班主任实用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8
[3] 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4] 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
[5] 点击苏霍姆林斯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