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25日

教师从“青涩型”到“成熟型”的专业成长案例

○ 雷山县第三小学 赵 华

摘要:制度文化、校本教研、名师引领、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提升的成长策略。

一、案例背景

因学校缺少数学老师,经过几番思想斗争后,我放弃了执教20年的语文教学,毅然接受了数学教学,开启了我的数学教学之旅。跨学科教学,困难重重,如何上好数学课,是我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呈现

我刚接任数学教学工作,教研组长便要安排我上一节校级公开课,并制定了课题——三年级下册《年月日》。看到教研组的计划后,现在要上公开课,毫无数学教学经验,我该怎么上呢?在担心中冥思苦想,借助网络资源,进行了教学设计,公开课的结果是乱糟糟的收场,被点评得一无是处,从学生的作业检测来看,深有误人子弟的愧疚感!接下来一段时间内,负罪感困扰着爱生如子的我。如何做到敬业与效果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日思夜想,似乎找到了破解方法,是我对数学整体知识脉络结构把握不好,知识点不是孤立的,教学也不是孤立的,需要把集体的智慧用于自己的课堂。于是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经常到其他老师的课堂观摩学习。随着学校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教研团队的组建,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增多,为我的专业成长注入活力,让我从初入数学之门时的青涩茫然,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校级数学骨干教师、县级小学数学教育名师、州级数学骨干教师。

三、成长策略

一是制度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雷山县第三小学是一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学校,学校从刚搬来时的零制度到现在建立健全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熏陶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如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强,执行教学常规检查“周周清”、教研组活动“周周研”,“集体备课”“推门听课”等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因为学校浓厚的教研制度文化熏陶,我的发展意识逐步成长。

二是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研组组织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如研讨课和公开课,每学期我都会主动向教研组申请上一节公开课或研讨课,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研究探索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要达到一个小小的目标、寻求一个小小的策略而冥思苦想,让我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当我成功设计了一节课、成功制作了一个心仪的课件时,都会有破茧成蝶的兴奋。

三是名师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当我还处在羽翼未丰、实践经验不足之时,承蒙黔东南州小学数学教育名师李德莉的赏识,推荐我当她工作室的助理,从此我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丰富积淀。我每学期都主动报名承担工作室的研讨课或送教下乡的任务,每当我上一节研讨课或送教下乡的示范课的时候,就倍感压力重重,如何不辜负所望,让听课教师有所收获,让学生有所收获,是我想达到的送教效果。在送教活动中,名师一次次地为我指点迷津,让我破解难题,找到难点的突破口,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专家的理论相比较,常常能引起思想的共鸣,让我在教学上得以指导、思想上得以启迪、理论上得以提升。

四是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提升。课题研究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过程。一是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提高理论水平。教师要想进行课题研究,就先在理论上做足文章,大量阅读教育理论专著,像蜜蜂一样在教育理论的大海中采“蜜”,博采众长,不停提炼,方能有丰厚的理论水平,使课题研究不会变为无源之水。二是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写作能力。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将研究的过程、成就,不停从教学实践提炼归纳,并总结形成文字,不然,研究成果也就不为人所知,变得一文不值。

四、案例反思

回顾我的专业历练之路是忙碌面充实的,但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孤军奋战,需要学校保障、集体智慧、名师引领、实践研究和自身的刻苦钻研,才能站稳、站好讲台。

参考文献

1.冠绍华,《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万方数据 ,2012年4月

2.网络文章,《学校制度文化》瑞文网,2020年10月

3.韩荣通,《课题研究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教育干部论坛资料

4.郑桂圆,《发挥名师作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中国论文网,教育论文

--> 2023-11-25 1 1 黔东南日报 c233409.html 1 教师从“青涩型”到“成熟型”的专业成长案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