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1月29日

活化多彩民族文化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实践赋能增色

□ 欧阳丽君

10月7日至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观点深邃、视野宏大,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2021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民族村寨——贵州省黔西县化屋村时,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助力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明确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等使命任务。黔东南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自身多元和谐的民族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在民族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在对民族特色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时代脉搏拓展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的新境界和新视野,活化黔东南多彩民族文化资源,激活黔东南多彩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实践赋能增色,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动黔东南民族文化活态化传承和发展,让广大群众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享受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实践的应有之义。活化民族文化资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导向。西江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等民族旅游开发,台江县“村BA”和榕江县“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火爆出圈,鲜活展示只有广大群众成为社会文化事业的自发创造者、参与人和最终享有者,才能持续提升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塑造力。活化民族文化资源要立足黔东南老百姓的生活实际、文化特点及地域特色,从区域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从广大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关切出发深挖优秀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将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符号、故事作为优秀文化载体与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相结合,宣传主流价值,引领道德风尚,让民族特色文化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强化广大群众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继承延续性、保护自觉性和开发自主性,才能进一步展现黔东南厚重深远、璀璨多彩、激越澎湃的民族文化,以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的建设。

二、用创新赋能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发展“焕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黔东南州作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居住着苗、侗、布依、水、瑶等多个民族,共生共荣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以苗侗文化为特色、多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的黔东南民族文化。如何以创新为引擎激发广大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去整合黔东南富集的民族文化资源,去充分调动区域内各民族文化基因,活化珍贵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和推动黔东南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黔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在黔东南“村超”与“村BA”这两个乡村体育赛事中,黔东南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元素以体育赛事为载体,通过群众自发性的宣传以亲切自然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焕新走上新时代的大舞台而火爆出圈,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精准对接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乡村振兴样板。挖掘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的新模式,要结合时代发展对接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具有黔东南地域特点和特色的文化资源,将传统建筑、服饰、银饰文化等具备民族特色文化的元素符号与民族节庆、民族文艺汇演、民族体育赛事活动等“节庆赛会”相结合,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实现增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活化多彩民族文化资源,要统筹做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开发,要善于借力创新,比如可以搭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快车,集民族学、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寻找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时尚生活的契合点,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内涵,通过创新、创意、审美等设计元素将其凝练成既能体现黔东南民族文化内涵和独有特色、又能符合大众审美、还能体现产品功能的民族文创产品,通过开发本土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创新的文化产品,让无形的黔东南民族文化留得住,让有形的黔东南民族文化走出去。活化多彩民族文化资源,还要融合创新利用运用数字技术、区块链、元宇宙等科技将黔东南多彩民族文化中的实物形态“活起来”,通过建设具有黔东南特色的民族文化数字空间,打造黔东南“有底蕴、有特色、有创意”的现象级系列作品,并向社会大众进行充分展示,通过推动黔东南文化向数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民族文化进行永久活态化传承,让人民群众更形象直观地了解、认知黔东南民族文化,增进文化的共鸣,推动各民族群众主动参与文化创新,提高各民族群众自发讲好黔东南故事,传播黔东南声音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黔东南民族文化的世界传播,提升黔东南优秀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彰显力和表达力。

三、以融合助力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发展“增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黔东南地处西南地区多民族居住、生活的交接地带,在历史进程中,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土家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在不断迁徙中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多彩黔东南民族文化。2023年1月,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国家验收,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目前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鲜活地展示了黔东南民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智慧、生存方式和文化意识,现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3处,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省级非遗218项307处、居全省第一;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级3处、省级23处、州级26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97处、州级54处;有536个村寨被命名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中:国家级126个,省级410个)。黔东南有40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同级市州之首,有10个苗族村寨和12个侗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特色村寨、文物遗迹、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民间风俗、文学艺术等构成了黔东南民族文化资源宝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黔东南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除了通过修旧、整理、收集来保存民族文化物质性的载体或通过复制、记录、展示等手段将其物质形态化是远远不够,延续民族文化生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活态”的方式使其在人、群体、区域和社会中得到鲜活生动的现实延续与发展。让静态的民族文化资源活起来,要在加强保护、传承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用好用足用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红利,深度融合黔东南绿色生态、红色文化、乡村体育文化等优势资源挖掘阐释民族文化资源价值,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手法和符号修辞策略,提取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场景、音乐、服饰等文化符号与黔东南绿色生态、红色文化、乡村体育文化等元素进行互动、组合、编织,共同构建活态传承生态圈,以群众认可的传承话语体系实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和广泛传播,成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的时代化表达,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把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让它们持之以恒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实践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 2023-11-29 1 1 黔东南日报 c233681.html 1 活化多彩民族文化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黔东南实践赋能增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