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贵州省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合地,以志愿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现代化建设,应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群众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突出服务职能,使高校志愿服务成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志愿者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进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先锋,为走和平发展道路作出积极贡献。
一、投身社区服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根据“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相关规划要求,推动高校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与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基层团支部组织引领作用,积极参与为老服务、护幼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等。通过提供社会服务,汇集社会资源,激发青年活力,扩大青年参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升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
开展为老服务。高校志愿服务以 “金晖行动”为载体,聚焦老年人群体需求,立足社区实际,开展结对帮扶。高校可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团支部主题教育、节假日主题活动等,围绕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援助、亲情陪伴、心理疏导、防范网络诈骗、歌舞乐器培训等内容,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全力为老年群体纾难解困,积极应对社区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步缓解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的问题,推动建设老龄文明社会。
开展护幼服务。高校可依托学校优势专业资源和人员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社区儿童的关爱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帮扶力度。一是针对社区儿童,建立资源对接机制,开展陪伴阅读、成立钢琴兴趣班,舞蹈兴趣班以及美工班等特长班,进行安全主题教育、文化科普类研学游活动等,丰富社区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二是针对学前儿童“空管期”,由高校学前专业的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区学前教育活动中,指导学前儿童游戏、活动、学习等,让社区的学前儿童走到阳光下,远离电子产品,快乐地游戏、运动。
开展基本公共服务。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挥高校专业特长和人力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休闲、法律咨询、环境保护等服务。注意公共服务诉求,以高效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为抓手,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扩大影响力、提升服务效能,吸引社区里的人群加入到志愿服务当中,形成社区与志愿服务的良性互动,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投身乡村振兴,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进者
针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服务,高校要积极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服务乡村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等,助力推进农业繁荣发展、农村美丽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助力乡村经济建设。构建“校内导师+大学生志愿者+校外专家”的组合模式,专业化、持续性地开展农林技术推广,引种优势品种,优化农产品品质,提升产量等;利用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开展毕业作品设计等为地方特色产品创新包装设计、宣传设计等;以电商专业为依托搭建电商专业平台,大学生志愿者化身“推介官”,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销售方式助力解决乡村农产品销路问题。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志愿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在乡村规划、古建筑保护、乡村污水治理等方面开展直接的智力支持,积极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开展垃圾分类、绘就和美乡村等活动;走进乡村开展相关环保宣讲、调研,助力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先锋。
助力文化建设。利用民族学专业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田野调研,挖掘乡村文化遗产,走访各乡镇探寻非遗传承人;结合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黔东南州“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大力传承和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支教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精神引导等;结合“三下乡”“返家乡”开展“送文艺下乡”实践活动,充实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的政策落实,以文化为切口助力乡村振兴。
助力人才建设。充分利用线上宣传+线下动员的模式广泛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积极引导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在乡村振兴和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中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为祖国西部乡村振兴、基础教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青春担当。
三、投身大型赛会,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点亮地方名片
大型赛会的成功举办对于举办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和广泛深远影响,尤其是提升整体形象、优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带动旅游,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高校志愿服务能够紧紧围绕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精准对接大型赛会岗位需求,细化分类,针对性地开展志愿者招募、培训,提升服务能力;能够高质量做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工作,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高校志愿者作为大型赛会志愿者主力军,为促进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志愿者主动参与大型赛会服务,如“贵州环雷公山马拉松大赛”“村超”“村BA”“黔东南州文明旅游志愿者形象大使大赛”等,为赛会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宾客提供温暖,为地方政府传播友好形象、点亮地方名片,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四、投身旅游服务,推动地方旅游文化品质提升
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作为一支具有高知识文化水平和高技能的人才力量,他们在知识、技能、国家政策的解读、信息的储备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他们通过宣传推动、服务提升、文化传承和创新创业等方式,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以校地合作或校企合作的模式,采用“订单式”培养,为地方旅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团组织间协同联动的方式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为地方旅游景点(如西江千户苗寨)广泛招募志愿者,做好岗前培训,让志愿者做好充分的精神、知识、技能准备,带着明确的工作要求、规范的服务礼仪、高度的专业性投入到旅游志愿服务中,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引导、非遗文化解说、文旅宣传、多语种服务等形式推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团组织“桥梁纽带”积极作用,搭建大学生返乡实践平台,积极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就近就便参加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对来往游客进行路线引导、文明引导、秩序维护、特殊群体帮助等,践行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坚持需求引领,发挥地缘优势,更新服务理念,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和人民的实践,精准助力地方现代化建设。为地方区域发展实现新突破贡献青春力量是高校志愿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