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美交) “家门口有了产业园,就不用去广东打工了,也不用担心照顾不到孩子。”“现在交通便利了,土特产也不愁销路了”……近日,谈起搬迁后的变化,从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江县地处黔桂边界,地势崎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模小、分布散、多民族聚居融入困难、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从江县紧盯易地扶贫搬迁组织体系、就业体系、产业体系建设,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做实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聚焦搬迁群众民族文化差异大、人员结构复杂、融入新生活困难等难题,从江县按照“组织引导、群众主体”原则,对安置社区搬迁规模、文化结构、党员数量等开展全方位摸排调查,采取单独建、联合建等方式,建立10个安置社区基层党委3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21个、党小组24个。通过优化细化“社区党支部+网格+楼栋+搬迁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片区网格配齐栋楼长,组建以群众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调解、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精准服务,实现安心入住、舒心生活。
为稳住搬迁群众,从江县通过引进就业车间稳定一批、发展配套产业带动一批、扶持搬迁群众创业一批、开发公益岗位保障一批的“四个一批”举措,多渠道、多层次解决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确保搬迁稳定入住。鼓励有条件的安置社区建立社区劳务合作社,通过组织牵头找资源、行业部门搭平台的方式,支持劳务合作社在县域内承接工程建设、企业运营、购买服务、家政服务等外包业务。并成立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窗口),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跟踪服务、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目前,搬迁安置点共开展技能培训389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405个,实现了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
借助东西部协作项目和佛山南海对口帮扶契机,加强安置社区周边产业谋划,争取专项资金、引进龙头企业和优质产业项目,采取“企业+社区党组织+合作社+群众”模式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在地势平坦的洛贯经济开发区建立淫羊藿、百香果、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和农产品交易中心,发展以健康医药、特色食品和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本地产业。深入推进“社区工厂”发展产业模式,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办工厂、建车间,加强协调服务、平台搭建,并通过政府采购平台、对口帮扶等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产品宣传推荐,做好产销对接,扩大产品销路,扶持产业发展。目前,搬迁安置点正常运营就业车间10个,共吸纳搬迁劳动力1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