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娟
十年携手奋进,十年血脉情深;十年跬步厚积,十年成果丰硕。
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南农人扎根“三农”,投身麻江帮扶一线;十年来,一项又一项的智力支持,助推麻江农特产业发展;十年来,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实践,拓展了综合型科技服务;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技术培训,培养了乡村振兴的“领军人才”……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顶层设计
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发〔2012〕78号),部署南京农业大学定点帮扶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始终带着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帮扶情,立足麻江县实际情况,将“南农”优势与麻江县情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积极转变帮扶方式、创新帮扶举措、深化帮扶协作。
先后成立南京农业大学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南京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麻江乡村振兴与定点帮扶工作的顶层设计、决策部署、推动落实、跟踪调度、督促问效等工作,扎实推动南京农业大学定点帮扶与乡村振兴工作。
先后选派3名处级干部赴麻江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负责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选派4名科级骨干赴麻江县担任村第一书记。他们积极走进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把麻江县作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阵地,用实际行动诠释“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校领导多次深入麻江调研考察,推进校地互访,加强各项工作落实。每年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定点帮扶工作。
截至目前,南京农业大学累计向麻江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850.5万元,引进帮扶资金7469.5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及乡村振兴带头人7331人次,培训技术人员5620人次,购买脱贫地区农产品1614.4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1990.9万元。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800余个(项),帮助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50余个,辐射农业生产面积超过50万亩次。
探索帮扶模式 激发内生动力
南京农业大学依托自身科技人才优势,结合麻江资源禀赋,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多维兴村,产业聚力兴农强县”行动,探索实践以10个学院重点帮扶麻江10个村并以此辐射的“南农—麻江10+10+N”帮扶模式,积极构建“三双”制长效帮扶机制,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持久内生动力。
加强党支部共建,向麻江县政府和10个村捐赠了价值60余万元的移动党支部设备;开展“六次方”“助苗精准帮扶工作坊”“兴苗计划”“禾苗学子”等教育帮扶项目和举办培训班,为麻江培养技术人才数千人次;发挥科技优势引领产业发展,在10个重点帮扶村分别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捐建文化教室、建立农村社会工作教育实训实习基地、社工研究生精准帮扶工作坊、大学生非遗文化产品设计等,帮助创建“麻小莓”文创品牌形象、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非遗传承文化等特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村民进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有机生产管理体系、有机产品认证及市场开拓等专题技术指导,增强绿色生产理念。
深入推进产业技术专班“双班长”制,组团开展全产业链帮扶,把“单打独斗”变成“联合作战”;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组建18支“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研究生”团队,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和产业发展实际,校内老师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与科学技术体系,校外导师发挥组织优势和协调功能,双师协同联动,指导研究生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有机融合;积极创新帮扶项目“双负责人”制,共同承担帮扶项目的申请、执行、审批等环节,充分调动校地双方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定点帮扶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提供智力支持 助推产业发展
突显产业帮扶核心作用,激发产业发展持久内生动力。2016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按照“用金牌学科、铸招牌产业、创品牌产品”的思路,围绕麻江菊花、锌硒米、红蒜、蓝莓等10个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组团开展全产业链帮扶,促进麻江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特色产业转型增值、新型业态融合发展。
发挥学校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拥有最大基因库和种质资源优势,为麻江引进500余个菊花品种,在麻江县打造药谷江村菊花园,推动菊花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累计吸引游客近200万人次,带动当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个亿,“金菊花”造就“金银谷”。
通过品种复壮、技术改良的方式,解决了“麻江红蒜”蒜种退化老难题,成功使红蒜亩产达到900公斤,“好红蒜”再现“新红火”。
实施蓝莓产业帮扶项目,园艺、食品、动科、经管等多个学院多个团队联合攻关,不断优化升级蓝莓产业链上苗木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蓝莓果”领跑“致富路”。
通过实施“金牌”举措、成立“金牌团队”、引进“金牌种子”、推广“金牌技术”、打造“金牌产品”等,创建“南京农业大学—麻江县高标准水稻种植共建基地”560亩,示范带动3000亩,水稻亩产量高达747.85公斤,较十年前增长69.77%,亩产值较传统种植增长300%以上,从品种、技术、产量、质量上全方位筑牢“中国锌硒米之乡”品牌,实现科技赋能传统稻米产业,“金牌学科”描绘“金色稻海”。
此外,南京农业大学还大力推动葡萄、小白菜、林禽、林药、林菌、蕨菜、花卉等其他产业发展,成功帮助麻江申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国家财政支持1亿元。订单式对帮扶产品进行品牌开发,举办“线上直播,线下团购”“在宁部属高校联合展销会”等展销活动,全力推进“黔货出山”,助推产销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建设和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河坝村、卡乌村)建设,辐射带动8个州、县级示范村建设,帮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化,打造美丽乡村,促进可持续发展。
围绕麻江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产业需求,组建“产业技术专班”10支,“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技术专家团队20余支,研究生工作站团队18支,依托“根据地”开展“组团式”全产业链帮扶。
推广科技服务 培养本土人才
把“麻江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产业技术专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联盟”等载体平台纳入“麻江乡村振兴研究院”的建设范畴,将其打造成集应用研究、科技推广、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和乡村振兴长效帮扶“根据地”,拓展“组团式”帮扶成效,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构建锌硒米、蔬菜、果树、农村电商、林下养鸡和生猪等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联盟,搭建“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企业、合作社等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引进各类人才,进一步深化产业技术专班“双班长”制、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双导师”制、帮扶项目“双负责人”制,充分发挥“组团式”“阵地式”帮扶功能,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培育乡村振兴“领头羊”。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为重点,坚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人才培养,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选派支持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展教育帮扶工作,支持“禾苗”助学计划与“图南”实践游学活动,做好公益助学与捐赠活动。推进乡村振兴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更好地对接麻江县产业、教育等需求,持续开展“六次方教育”帮扶计划,不断强化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十年结对,十年情缘,南农情深,麻江振兴。南京农业大学将始终坚持党的引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与麻江县继续携手前行,并肩奋斗,在麻江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续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南京农业大学高山冷凉蔬菜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