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06日

铁肩担孝义 沥血哺真亲

——记黔东南州第六届道德模范潘年海

○ 通讯员 吴遵智 刘洋

潘年海,三穗县桐林镇木良村木屯四组村民。2019年3月被评为三穗县第二届道德模范,受到三穗县委、县人民政府表扬;2021年2月入选“中国好人”,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与赞扬,同年5月,被评为黔东南州第六届道德模范,受到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表扬。

呕心沥血视侄如子同抚养

潘年海小时候家庭非常贫困,父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家庭经济来源靠种地和哥哥的木匠活收入。

1987年,潘年海的哥哥车祸离世。两年后,嫂嫂改嫁,丢下一个两岁半的侄子。哥哥离世,嫂嫂离开,父母多病,侄儿嗷嗷待哺,拿到小学毕业证那天,潘年海毅然决定:放弃初中学业,回家帮父母,带侄儿。

稚嫩的肩膀,瘦弱的身躯,潘年海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洗衣做饭,砍柴割草,耕地犁田,造林开荒——他,撑起了家里的大半边天。为接济家庭,潘年海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农活就去做泥水工、木匠工、瓦匠活。

1997年,24岁的潘年海与杨运柳组成家庭,并有了一子一女。侄子、儿女,还有老去的父母,潘年海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潘年海从未亏待过侄子,甚至还厚待侄子一些。他说:“不能让侄子觉得他是无父无母的外人。”

潘年海清楚地记得,自己大儿子5岁那年,为了攒学费供侄子上学,他去外面做了一个多月的伐木工,披星戴月伐木,手起了血泡,树块将眼睛扎起了血丝,但想到成绩优秀的侄子还有自己的家,潘年海没有叫过一声苦。伐木结束回到家,儿子感冒高烧不退,妻子哭着叫他把儿子送到县城医院。潘年海没有说话,而是不顾自己的手伤、眼伤,到山上找来草药,用鸡蛋包药为儿子全身抹滚了一天一夜,烧终于退了。问起潘年海当时为什么不送儿子去医院,这位头发苍白的中年男人抹了抹眼睛:那几年穷,砍木头得的钱,是用来给侄子读书的。

恪尽孝道亲尝汤药侍双亲

凭着辛劳,潘年海与妻子白手起家,生活慢慢有所好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8月,潘年海的母亲中风偏瘫摔倒在地,从此卧床不起。端水喂饭、洗脸洗脚、倒屎倒尿,母亲的生活起居全部落在了潘年海夫妇的身上,刚刚有些好转的家庭,又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霾。

为了治疗母亲的病痛,潘年海四处寻医问药,他曾远到湖南怀化、芷江,近到凯里、贵阳。有一次,潘年海听一个亲戚说良上大榜坡茂林中有一种麝香草,可用来采用拔火罐的方式治疗偏瘫。听到这个消息,他步行百余里,钻到大榜坡的深山老林找来麝香草为母亲治病。因为是听说,自己又从来没有拔过火罐,为了不烫伤母亲,潘年海亲自在自己身上火熏、拔罐,自己感觉完全没有危险后才给母亲治疗。接受采访时潘年海指着自己的颈部说:“我这里被烧伤过,当时拔罐斜了,火苗漏了出来。”

尽管潘年海夫妇一直不懈的努力,但母亲还是在一年后离开了人世。讲到母亲,潘年海流下了泪水:“我妈苦了一辈子,生活刚刚好过些就走了,想好好孝顺她都没有机会了。”

母亲离世后不久,潘年海的父亲也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不能行动,潘年海夫妇便轮流为父亲端水喂饭、洗脸洗脚。虽然潘年海自己身体也体弱多病,但他却用铁石般的肩膀与意志挑起了孝老爱亲的担子,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倒这个坚强的男人,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坚强。

让潘年海感到更加欣慰的是,他的子女和侄子都非常孝敬,一有时间就抢着帮爷爷按腿脚、剪指甲,还经常顺着爷爷的心思,陪爷爷说笑解闷,逗得爷爷高高兴兴。看到自己的下一代都争着为这个和睦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潘年海逢年过节时都会给他们奖以糖果与红包,教导他们一定要孝老爱亲,多行善举,多做好事。

慈心善举关爱乡邻树新风

这位普通的农民,付出了人世间最宝贵的感情、亲情和真情,他爱老人、爱妻子、爱孩子、爱他身边的每一个乡亲。如今,潘年海的父母亲都已故去,侄儿、子女也已长大成人,他似乎已得到解脱,但他闲不下来,他说寨上的老小都是他的“真亲”,有需要照顾的,他都要去照管。村民说潘年海是哪家有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哪家,所以村里的人不管老少都亲切地称他为“海大哥”,潘年海成了整个寨子孝老爱亲的榜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23年,木良村打造木屯文明巷,村民积极响应,潘年海更是协助邻里粉刷墙壁,多次参与移风易俗宣传工作,从自身经历讲起,带头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简办,呼吁村民劝导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去掉陋习,争做弘扬时代新风的践行者。村里改茭白地为水稻种植,他主动报名带着自家的旋耕机和大家一起,花费了好几天时间,完成了整改。他总是做事不求回报,用自己的力量去践行心中的善念,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他的感人故事浸染着木良村寨,影响着左邻右舍,他孝老爱亲的事迹在木良村口口相传。

--> 2023-12-06 ——记黔东南州第六届道德模范潘年海 1 1 黔东南日报 c234351.html 1 铁肩担孝义 沥血哺真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