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07日

小绣片闯出大市场

—— 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走笔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见习记者 肖艳会 潘小雪

“这是我们台江施洞的刺绣。”“这是剑河锡绣,也是我们当地唯一的一种金属绣,喜欢了可以买一件!”12月6日,又到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的“绣里淘”非遗集市赶集之日,前来参观和选购的客人络绎不绝。大家在了解非遗知识、体验非遗工艺的同时,也能“淘”到各种精美产品。

“这里的非遗作品特别多,很集中,我们到这儿可以找到更多以前没有见到的刺绣工艺品。”来自广东的游客张慧娅表示,当地政府能考虑周全,提供这样的平台给大家交流学习很难得,各地朋友都可以在这里参观、交流、交易,一边做直播宣传当地民族文化,一边带货销售非遗工艺品。

高于闵是一位来自云南昆明的游客,他说,这段时间一直在黔东南旅行,领略黔东南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黔东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好,非遗刺绣特别丰富,我喜欢旅游,也喜欢收藏民族工艺品,对黔东南真的算是真爱!”高于闵说,这些年几乎每年都会来黔东南,这一次是两个多月前才来过,然后现在又来,主要是被这里的少数民族老物件老绣片深深吸引着。

“以前我们没有固定干净的场所摆摊不好卖,现在政府规划好了,让大家来这里摆摊特别好,特别热闹。一到周三大家都带上自己的手工绣品来这里摆摊几天,一起学习,一起销售,游客也多。”非遗集市商户吴定珍说,自己平时下村去收集绣片,一到赶集日就从黄平赶来凯里摆摊,每次都可以卖出很多绣片,收益不错。

“我没有文化,只会讲故事,他们年轻的还会直播,帮大家销售蛮多东西。”吴定珍告诉记者,游客们来到非遗集市,都会感叹这里的物件多,产品多,特别是看到苗族文化的图腾和苗族刺绣,都会看了又看,听着吴定珍说起苗族工艺品相关故事,总会感兴趣,总会把作品买走。

为推动非遗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凯里市以传承保护为基础,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划行规市,充分借助“贵州(凯里)民族民间工艺品交易基地”“贵州省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品牌效应,聚集全州非遗文化产品,升级打造成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

“我们主要打造‘绣绣淘淘’IP,‘绣里淘’的二期和三期计划在明年年底可以同步运营,可以提供商铺275个门面,容纳500个商家运营。目前通过举办周末嘉年华非遗创作系列活动来提升整个凯里‘绣里淘’的知名度。”新凯文旅投副总经理张亮介绍说。

据了解,凯里市通过规范集市管理体系,聚集全州非遗产品,丰富业态布局,方便顾客购买的同时,有效推进集市市场化运营管理,同时还积极通过小红书、抖音、淘宝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旅游和学习。

如今,小绣片也能闯出大市场。“绣里淘”非遗集市通过盘活非遗资源,以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各民族参与文化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地摊经济为载体向产业化发展的文化传承新路。自今年9月份开市以来,汇集了云南、广西、湖南、安顺、六盘水、黔南及黔东南周边县市的480余户商户展示作品,共有非遗产品6100余种,共接待游客人数6万余人次。

--> 2023-12-07 —— 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绣里淘”非遗集市走笔 1 1 黔东南日报 c234411.html 1 小绣片闯出大市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