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10日

巫共瑶寨:“乔央山味”的幸福味道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娅琳 龙晓慧 杨峰

沐浴在初冬暖阳下的榕江县塔石乡乔央村巫共瑶寨,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12月7日一大早,村民盘祖高就在蓝靛加工厂里开始忙活了。

他来到池子边,将浸泡了三天的板蓝根搅拌,伴随着“咕蓬、咕蓬”的声音,池子里的蓝色弥漫开来。

“待蓝靛沉淀后,然后放入适量的石灰水进行搅拌调制,最终加工成蓝靛膏销售。”盘祖高说。

“‘村超’后,我们的蓝靛膏供不应求。”乔央村党支部书记盘应海笑呵呵地说。

蓝靛膏是黔东南少数民族群众从古至今染布的必备颜料,而中药材板蓝根是制作蓝靛膏的原材料。

目前,乔央村种植板蓝根350亩,有蓝靛膏生产加工基地1个,今年收购同流、党细等周边村寨的板蓝根100余吨,加工制作优质蓝靛膏15吨,销售额16万余元,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在巫共瑶寨,一片片绿色的竹林环绕着村庄,晨雾中夹杂着的竹叶香,沁人心脾。

看着满山的绿竹,盘应海介绍说:“我们将竹子做成产业,鼓了百姓的腰包。”

在乔央村一组的生产车间里,村民吴海云正在将烘干的八月笋分拣、包装,一旁的机器轰轰作响,一派忙碌的景象。

“我们的干笋没有任何添加剂,保证了竹笋的原汁原味。”吴海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做工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还方便照顾家里。”

“由于交通不方便,找不到销路,以前我们这里的竹笋都烂在山上,现在老百姓直接将笋子拿到加工厂来,我们加工再销出去。”盘应海说。

2018年6月,在盘应海的带动下,榕江县乔央村集体经济有限公司成立。乔央村充分利用村里及周边6000余亩竹林资源,把当地竹笋加工成商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光有竹笋加工是不行的,盘应海认为品牌化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村“两委”不断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变成“商品”。2020年“乔央山味”特色品牌应运而生并完成商标注册,2021年成功入驻榕江县工业园区。

公司依托本村及周边乡镇村寨富有的竹林资源优势,建立以村党支部为主导,以“村党支部+公司+村民”的组织方式,构建与村民利益联结模式。

“我们乔央村集体公司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竹笋、辣椒、蕨菜、紫薯等农特产品。”盘应海介绍说,今年加工厂共加工干笋约3吨,实现产值50万元,每户增收2000元,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发展。

目前,全村流转土地1200余亩,组建运输车队6 支,吸收就业群众60余人,竹笋加工产值4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咩咩……”在巫共瑶寨采访时,不时传来清脆的山羊叫声。塔石香羊是村里着力发展的又一产业。

“羊属于村集体,我负责代养,上缴后的利润归自己所有。一年下来,有4万多元的收入哩!”今年65岁的村民陆安伟,负责乔央村3号“塔石香羊”养殖房的日常维护和看管。

陆安伟把羊放入山中,拿起自己的老烟杆,卷上一支烟点上,看着羊儿悠闲地吃着青草,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种养殖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户没有启动资金的问题,降低了农户的养殖成本,还让农户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塔石乡人大主席吴晓媚说。

借助“村超”的东风,乔央村修建起民宿17间,村民自主开发田园生产生活体验项目、“云养羊”项目、民族庆典文艺演出项目等,有效带动了“乔央山味”农特产品、塔石香羊等走出大山。

“‘云养羊’项目是客户下订单,交付认购定金200元,等小羊羔长大,按照35元每斤进行售卖。”盘应海介绍说,截至目前,乔央村今年通过“云养羊”项目,共卖出羊600多只,收入50多万元。

乔央村“两委”认为,乡村之美,要内外兼修,不仅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也要丰富。

2021年,村里成立了老年学校,围绕“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为目标,将文化生活教育、身体素质锻炼、心理健康疗养融入老年人的教育教学中,力求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得。

“在学校,我们学习唱歌、法律知识和传统手工制作,老年生活过得十分充实。”盘祖烈是老年学校的一员,每次上课都很积极认真。

“2017年前,我们用水用电都不方便,现在水电路网全都通了,房子越来越宽敞舒适,大家的荷包越来越鼓,腰杆也越来越硬了。”说起村里的变化,盘祖烈深有感触。

“不断构建新农村发展的‘乔央模式’和‘乔央文化’。”这是盘应海的发展梦,也是乔央人的幸福梦。

“乔央山味”、板蓝根、“云养羊”等特色品牌的打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既留住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让巫共瑶寨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 2023-12-10 1 1 黔东南日报 c234662.html 1 巫共瑶寨:“乔央山味”的幸福味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