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为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红军长征时期,毛泽东曾经在黔东南开展十七天革命活动,留下了弥足珍贵、影响深远的革命事迹。毛泽东在黔东南的革命实践,是黔东南州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黔东南革命老区的灵魂所在,是革命前辈为黔东南人民留下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黔东南人民共同享有的莫大福气。我们要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毛泽东在黔东南的革命事迹,讲好毛泽东在黔东南的革命故事,歌颂毛泽东,学习毛泽东,用毛泽东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群众。
一、讲好积极推动召开黎平会议革命故事。由于“左”倾错误指挥,湘江战役红军遭受惨重失利,红军从开始长征的八万人锐减到三万人。正在这时,蒋介石又在湖南湘西边界靖州、会同、址江、吉首一带布下20万兵力准备一举歼灭中央红军。在这极为不利的严峻形势下,当时党和红军最高指挥者李德、博古仍然执意执行北上湘西的计划。如果这样,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就要落入蒋介石布下的陷阱,就会有灭亡的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毛泽东尽管生病不起、遭受排挤,也不顾重病缠身,不畏更加受到打击迫害的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坚决与“左”倾错误作斗争,积极推动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解决摆在眼前的生死存亡大问题。在毛泽东力推下,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进军、建立川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张,作出了“不走湘西走遵义”的改变红军前进方向的决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使中国革命开始实现了伟大的转折。毛泽东积极推动召开黎平会议革命故事,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顽强斗争的英勇气魄。
二、讲好推荐重用杨至成先遣探路革命故事。杨至成,1903年11月生,贵州省三穗县人,是贵州省唯一一位开国上将。1927年参加武昌起义,随同朱德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一起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从中央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降为供给科员。黎平会议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向遵义挺进的战略决定,同时成立了中央军委先遣团。黎平至遵义行程600余公里,一路崇山峻岭,江河纵横,而且大多数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是选人做好发动群众、筹集粮饷、选定线路的选遣探路工作。毛泽东熟悉杨至成,在毛泽东看来,杨至成是先遣探路的最佳人选。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早期发展壮大中,杨至成在解决粮草医药、创办后勤学挍、开设军工厂、筹措粮款等方面就为红军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杨至成又是黔东南本地人,少数民族,人熟路熟。毛泽东极力向周恩来推荐杨至成,周恩来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安排杨至成在先遣团工作。杨至成参加先遣团工作后,用苗语侗话发动群众支持红军,为打赢镇远战斗、黄平战斗提供可靠情报,为中央红军选定最直近最安全的前进路线。毛泽东推荐杨至成先遣探路革命故事,淋漓尽致地彰显了毛泽东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的优良品德。
三、讲好创作完成《十六字令三首》革命故事。1934年12月21日,毛泽东随中央红军翻越高耸入云的青山界,在锦屏县河口乡瑶光村李志熙家宿营。就在这里,毛泽东激情豪迈、泼墨挥毫最后完成了《十六字令三首》的创作。毛泽东为什么在这里写成这首词?一是触景生情。“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里的“山”,是指像河口青山界这样的自然界,也描写长征途中山高路陡、急迫行军的情景。“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里的“山”比喻中国工农红军,这一节形容黎平会议前几天,中央红军在河口处歼敌300余人,冲破王家烈军队凭借清水江天险阻截红军北上图谋的河口战斗场面,也反映红军长征途中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排山倒海之势。“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柱其间。”这里的“山”象征着通过黎平会议领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也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崇敬,对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坚强信心。二是鼓舞斗志。黎平会议后,虽然中国革命开始出现转折,毛泽东个人命运也有了转机,红军将士湘江战役失利的悲痛心情有了好转。但是中央红军并未真正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国革命前途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中,全体红军将士急需提振精神、鼓舞斗志。毛泽东创作完成《十六字令三首》革命故事,充分表现了毛泽东藐视困难、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讲好给苗族老大娘送毛衣革命故事。1934年12月24日,毛泽东和中央红军在剑河县柳川镇八一村宿营。当得知任弼时领导的红六军团在剑河县大广坳战斗损失惨重后,毛泽东敏锐意识到失败的深刻教训是红军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支持。为此,立即指导中央军委政治部研究制定民族政策,下发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这一民族政策,为中央红军团结少数民族群众,顺利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指引,创造了条件,为我党后来制定民族政策提供重要参考。1934年12月25日,当毛泽东经过中都苗寨,遇到因冻饿倒在路边的苗族老大娘李老心和她的儿子吴昌科时,毛泽东走过去问寒问暖,并从身上脱下毛衣送给老人,以实际行动贯彻实行党中央的民族政策。毛泽东不仅为党和红军制定民族政策,而且还身体力行党的民族政策。毛泽东给苗族老大娘送毛衣革命故事,蕴藏着毛泽东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的博大情怀。
五、讲好支持打赢镇远战斗革命故事。是否攻打镇远,当时中央红军内部争议很大。有的认为,镇远不是中央红军前往遵义必经要道,能不打就不打。毛泽东等却认为攻打镇远县城能解决中央红军补给问题,这是中央红军走向胜利的关键。毛泽东积极支持并协助领导镇远战斗。1934年12月24日清晨,中央红军右纵队在彭绍辉师长、肖华政委率领下,猛烈攻关,杀敌200余人,成功攻占镇远县城,没收粮食、大洋、布匹、盐巴等军用物资,全师将士搬运三天三夜,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物质基础。毛泽东支持打赢镇远战斗革命故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深谋远虑、胸怀全局的高超智慧。
六、讲好节俭度过四十一岁生日革命故事。1934年12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董必武等同志来到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并住在石三林木屋。据石三林后代回忆,石家老大娘得知一位高个子(毛泽东)过生日就急忙到屋前捉来几只鸭子准备炖给客人过生日。高过子(毛泽东)知道后马上制止,老大娘又从灶房米桶里舀出两碗米炖稀饭给客人吃,高个子(毛泽东)又连忙谢绝。大胡子(周恩来)不忍心违背老大娘的好意,就以庆祝镇远战斗取得胜利为由,劝说高个子(毛泽东)与大家热闹热闹,高个子(毛泽东)于是以水代酒与大家共贺镇远战斗胜利。没有生日酒,没有生日蛋糕,没有美味佳肴,毛泽东就这样节俭度过四十一岁生日。纵观毛泽东一生,即使当了新中国主席,也都没有过一次像样的生日。在毛泽东一生中,四十一岁生日是人生的转折点,四十一岁生日前曲折坎坷,四十一岁生日后战无不胜!毛泽东节俭度过四十一岁生日革命故事,具体反映了毛泽东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优秀传统品质。
七、讲好协助打赢黄平战斗革命故事。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中央红军的目标是到遵义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但黔军对黔北防守很严,取道旧州,北渡乌江到达遵义,面临着诸多危险。为了迷惑敌人,毛泽东建议围攻黄平县城,给黔军造成攻打贵阳的错觉,使黔军把乌江兵力调到黄平贵阳一带布防,造成乌江布防空虚,达到佯攻贵阳,实取遵义的目的。12月26日清晨,红军飞奔黄平县城,集中兵力三面夹击,整整战斗一天,歼敌300余人。王家烈真以为红军改打贵阳,连忙把乌江一带兵力调到黄平贵阳一带布防。黄平战斗达到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目的,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协助打赢黄平战斗革命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毛泽东见机行事、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在黔东南的革命实践,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崛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完成了量的积累,使中国共产党在危急关头有了成熟可靠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要讲好毛泽东在黔东南的革命故事,进一步体现黔东南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全面叫响“红色黔东南”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