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13日

杨昌德:

身残志坚养牛致富

图为杨昌德正在给牛喂草

○ 通讯员 罗凤芝 唐渊博

镇远县蕉溪镇农村一肉牛养殖基地,一双粗糙的手娴熟地沿着槽边,摸着牛的脑袋,忙着去给牛喂草、翻料、清理圈舍……杨昌德有条不紊地做着养牛的每一道工序。

杨昌德属先天性视力一级残疾,给生活和学习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再加上父母没有文化,家里的兄弟姊妹多,家境比较贫寒,他从小未接受过特殊学校教育。

因家境贫寒,30多岁的杨昌德在长辈的牵线搭桥下,终于和相邻村一位离异妇女结婚。6年前,父母相继离世。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他哥哥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生活失去了自理能力。杨昌德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就更重了,本来生活很不方便还需照顾自己的哥哥,他被迫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也激发了他身残志不残的毅力和干事创业勇气。

虽然命运非常坎坷,但杨昌德依然很乐观坦荡地面对生活。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有缺陷和遭遇困境而向命运低头。他常常在内心激励自己:虽然我的视力受阻行动不便,但我还有健全的一双手脚和一个健康的头脑,我同样可以通过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

自从记事起杨昌德就和家中的耕牛打交道,今年是他养牛的第25个年头。他了解牛的脾气,熟知牛的习性,掌握牛的养殖技巧,虽然眼睛残疾,但他只要摸摸牛的耳朵、肚子、口水,就知道牛是否健康。他时常在想,现在组上养牛的人不多,山坡上的草那么多,田土撂荒那么多,如果发展养牛产业增收致富,一定能够可以把这个家撑起来。

从那时候起,他暗暗地下决心,要把养牛产业做起来,并和妻子商量此事,也得到妻子的支持。这时他对牛的“研究”就更加感兴趣,他经常向别人打听哪里有养牛的地方,他时常到养殖大户那里去学习养牛的科技。同时,他把家里的那头耕牛每年产下的牛崽留着自己养大进行繁殖,扩大规模。家里的田土也全部用来种植青贮玉米作饲料。2014年,杨昌德户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多次入户走访调查,对他想通过养牛产业改变家庭现状的想法给予高度的赞赏,并表示可以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在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杨昌德申请到了政府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扶持补助,2020年,他从养殖一头耕牛发展到了7头,2022年,又买了两头优良杂交品种小牛来喂养。一年多过去,他发现杂交品种的肉牛个个膘肥体壮、毛色靓丽,比起传统本地耕牛长势好了很多。今年年初,他卖了4头本地牛,得了3万余元,初次尝到了养牛的甜头。

杨昌德说:“这一次卖牛的收入钱虽然不多,但这都是我近10年来对养牛产业精心付出的肯定与回报。”接下来的时间,他会再接再厉,继续优化产业品种,并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肉牛产业中去,花更多的精力去搞好养牛产业。

杨昌德两口子今年种植青贮玉米多达40亩,他比一般的农民要付出更多努力,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为养牛提供后勤保障。为了帮助杨昌德户巩固脱贫成效,扩大养牛规模,蕉溪镇通过小规模大群体肉牛养殖到户项目资助杨昌德户2万元新建1栋规范化圈舍,县残联给予3000元项目资金扶持,蕉溪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对他的养殖场进行重点跟踪,帮助解决他在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困难问题。现在他的养牛场已建成一定规模,牛场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存栏11头,价值15余万元。

杨昌德常常摸着初步建成规模的养牛场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他非常感谢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县残联对他的关心与支持。每次拌饲料喂食的时候,看着圈舍里的牛健康成长,他总会露出欣喜的笑容。

--> 2023-12-13 杨昌德: 1 1 黔东南日报 c235139.html 1 身残志坚养牛致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