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孙梦华) “请村‘两委’帮助修建一条从G551公路至李华祥门口通组公路,便于村民生产生活。”
“请村‘两委’帮助协调白枝组与青杠林组共同合理使用龙洞泉水以解决两组村民农田灌溉及饮水困难问题。”
……
一本本小小的民情日记本上,大大小小的民生诉求清晰映入眼帘。
“我们村34个党员都有一本民情日记本,记录平常走访到户收集到的民生诉求。”大风洞镇青杠林村党支部书记罗大芝说,每月村“两委”都召开会议,对这些民生诉求进行统一梳理,建立民生诉求和解决台账,及时化解民忧。
“今年已经解决群众反映较为强烈、影响面较大的诉求7件。”罗大芝介绍道。
化解矛盾纠纷、维修通村公路、解决饮水问题……12月4日,翻开“2023年中共大风洞镇委员会‘三到户’民生诉求管理台账”,厚厚的一本里图文并茂地记录着大风洞镇“三到户”党建品牌情况及今年以来大风洞镇17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已解决以及尚在协调处理的民生诉求。
“‘三到户’党建品牌去年6月由青杠林村探索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去年12月开始在全镇推广。”大风洞镇党建办负责人佘玲玲介绍说。
据介绍,2022年底以来,大风洞镇在全镇推广创建党员联系到户“连民桥”、民情走访到户“解民忧”、产业联结到户“帮民富”“三到户”党建品牌,深化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在党员联系到户“连民桥”方面,该镇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实行党员干部包片联户“1+1+1+N”工作模式。镇部门包村,结合村实际划分一定数量的网格,明确村干部为网格长并分包一片联户网格,负责对网格内农户走访摸底,解答诉求。同时,根据党员分布状况和群众居住情况,遵循“居住相邻、就近就便”原则,由一名党员“对接”联系多个农户,织密基层治理网,筑牢党在群众工作中的基础。目前,全镇17个村建立网格105个,27个党支部620名党员联系农户2205户。
与此同时,党员干部在联户走访中充当民意调研员、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文明监督员、致富帮带员“六大员”作用,通过民情日记等形式收集民情民意,实现村情民意联排、政策法规联宣、矛盾纠纷联调、邻里互助联动、家风文明联树、致富项目联建,形成纵向到网格、横向到党员群众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最大限度打通为群众办实事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每月党员干部收集到的民意诉求经村“两委”汇总后建立清单,并在微信QQ百家群、党务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每季度末村“两委”将采取走访反馈、会议反馈、公示反馈的方式把办理情况台账向群众反馈,让群众第一时间了解到诉求办理情况,切实把“诉求清单”变成群众的“满意清单”。
在民情走访到户“解民忧”方面,镇村党员干部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翻译”成“土话”,融入群众身边的案例事例、生产生活、家风乡风等讲给群众听。同时,广泛收集民意诉求,联户党员每月与联系户保持一次电话或微信联系、一次上门走访。通过收集民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了解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对能够直接解决的问题和诉求现场即办,变民意“肠梗阻”为“直通车”。目前,召开“坝坝会”223场次,收集诉求246条,现场解决诉求52条,其中调解矛盾纠纷17场次。
在产业联结到户“帮民富”方面,该镇聚焦“两地两茶一果”优势产业,通过“坝坝会”、定期走访等形式面对面帮助群众厘清自身发展优势,算好“经济账”,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承包给龙头企业和大户发展凯里平良贡米、水晶葡萄、白茶、油茶、蓝莓等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全镇流转土地2600亩,发放租金60余万元,惠及群众700余户。
同时,采取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公司+大户+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按规模大小把项目帮扶资金注入规模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发展种植凯里平良贡米3000亩,白茶1500亩,水晶葡萄3000亩,养殖生猪2000余头。目前,实现产业分红18.9万元,受益脱贫户651户,实现培育大户、带动散户、保底分红脱贫户,形成抱团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