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郑淑芝) 今年来,凯棠镇坚持“理论、人才、基层、发展”的四条主线,勾勒乡村发展空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助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把握理论主线,薪火相传担使命。加强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组织党员干部到顾希均烈士故居等红色文化阵地开展党性教育等,增强党性修养。跟进学习导向,学习贯彻党中央方针政策和理论,坚持理论根植现实,立足岗位要求加深党员干部对有关知识和问题的理解。
把握人才主线,未来发展添动力。选优村级“主力军”,逐步实现“三升一降”,村“两委”班子结构更加科学、配备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了村级党组织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培养产业发展“排头兵”,以掌甘、十里福坡等四大园区为产业发展中心,推广“领礼得”红心猕猴桃、本地黄牛、凯棠黑毛猪等绿色品牌,帮助张未来、顾爱珍等“能人”回乡办企业,以绿色实业助力乡村发展。抓实党员思想“领头羊”,通过以会代训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实现应训尽训。
把握基层主线,爱心结对解难题。一方面打造党建品牌“红服队”,向社会广泛招募乡贤能人、热心群众加入“红服队”志愿服务队伍,聚焦“积分超市”“金点子议事室”等平台,了解群众诉求,帮助解决困难,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督促履行“一宣六帮”工作职责,全镇9个驻村工作队全年共走访群众2.2万余人次,为老百姓办好实事431件,召开群众会294次,解决群众困难181个,化解矛盾纠纷78起,协调建设项目12个,协调凯里学院等帮扶单位帮扶资金66万余元。
把握发展主线,齐心协力助乡村振兴。凝聚乡贤力量,在助学帮教、扶贫帮困、助老帮弱等领域共聚慈善合力。2023年凯棠乡贤们通过协调、捐资完成了凯棠室内篮球馆扩建工程和8座合约食堂建设。自发开展助学活动6场,累计发放助学金42万余元,资助433名学子完成学业。干群齐心建设,推行网格化治理。号召群众主动加入环境改善、乡风文明、矛盾化解、关爱服务等系列服务中。提振群众信心,落实就业优先促农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组织开展责任落实“回头看”,围绕“三保障”、饮水安全、兜底政策落实、残疾人保障、老年人政策落实等重点任务,保障所有脱贫人口、动态监测帮扶对象,所有政策应享尽享,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