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23日

邓家福:

“无声世界”“竹”够有趣

○ 通讯员 周燕 吴念

一根竹竿、一把篾刀、一双巧手,起底、编织、锁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听不到半点声响,说不出一言半语,凭着一股韧劲、一份坚持,年近八旬的邓家福老人在“无声世界”里静心编竹六十载。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老人的手中被劈成粗细不一、厚薄一致的篾条后,经过一番经纬交错,变成了一个个结实耐用、精巧绝伦的箩筐、背篓、篮子等生产生活用具。

“一件竹制品从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十几到三十几道工序。” 邓家福的弟弟邓家禄说,编织竹器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操作,要经过选材、破篾、刮篾、编织、装提手等多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要求严格,破竹要宽窄厚薄一致,编织要挑压用力适度,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哥哥20岁时开始自学竹编手艺,通过看人制作、拆旧重编、一次次摸索、一遍遍实践,无数次划破手指,无数次挑灯夜学,整整用了三年的时间,才学会了制作箩筐的手艺。

“上世纪60年代,哥哥制作的箩筐一担能卖四五块钱,那时候一个劳动力干一天活一般只能挣2毛钱。”谈起哥哥,邓家禄满脸自豪。

邓家福是岑巩县客楼镇白家坝村人,年幼时,他因病落下终身聋哑残疾,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一直都是和侄儿邓家佩一家生活在一起。干净整洁、勤劳简朴、做事靠谱,老人和侄子侄媳们相处融洽,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大伯每天从早上6点一直编到天黑,有时晚上还借着灯光编,一天能编3个小提篮。”在邓家佩的眼里,大伯一生勤劳务实,做事一丝不苟,农忙时节帮着干农活,农闲之余就制作竹制品售卖,还兼顾帮带小孩。有了大伯的帮衬,一家人的生活蒸蒸日上。

时序轮替,岁月变迁,随着塑料器具、玻璃制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全面普及,曾经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竹编工艺渐行渐远。面对传统竹编技艺日渐式微的现状,邓家福老人没有固步自封,他顺应时代潮流,日夜思索如何创新竹编技法,日益精进制作技艺。现在,老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开发了一个个做工细致工整、外形精巧美观、实用大方的“新品”,让老手艺贴近新生活。

“以前,哥哥只会编箩筐、簸箕和背篓这些农村常用的生活实用器具,现在哥哥还学会了编小竹篮、小提篮。”邓家禄说,通过不断精进技艺,现在哥哥做工更精细、样式更美观、产品更好卖。编好的竹制品,通过客户上门购买、驻村干部帮忙网上销售和到集市售卖,销售无忧,一年能卖四五千块钱,生活有保障。

“没有科技与狠活的纯手工竹制品不含甲醛,低碳环保。”在贵阳居住的杨桃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邓家福老人的手工竹制品后,买了一个小提篮。“自己出身农村,深知生活不易,聋哑人更难,支持农村绿色生态产品助农增收,也是践行绿色消费理念、畅享幸福生活的需要。”杨桃妹说。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染霜,邓家福以竹为主题,择一事,终一生。

越过尘世的喧闹与嘈杂,在日复一日的破篾、年复一年的编织中,他以竹为生、以竹为乐,用“指尖上的舞蹈”把竹子与人的韧劲与耐性合二为一,将自然之美浓缩在纵横之间,以交错之美展现竹韵艺术,用一件件平实自然、纯粹古朴的竹编制品为传统手工艺重赋蓬勃生命力,在这个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惊鸿一瞥”,推动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 2023-12-23 邓家福: 1 1 黔东南日报 c236471.html 1 “无声世界”“竹”够有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