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如诗、如梦、如锦绣,是风、是景、是远方!这里就是被联合国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
“都说黔东南的山水人文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我这次真切感受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尽管已是冬季,但苗乡侗寨依然风景如画、静谧美丽,黔东南这遗世独立的美感深深吸引住来自广东佛山的唐欣怡女士。
正如唐欣怡女士所感叹,黔东南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这里可以探访民族风情、体验苗族文化、品味侗族大歌,感受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分享黔东南的美,不仅仅是外地游客的福利,也是本地民众的心声,更是多年以来州委州政府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坚持与努力。
回眸2023年,我州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让一件件民生实事从“纸上”落到“地上”,不断推动全州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这一年,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全州各级文化旅游部门围绕“两大提升”目标,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业态升级行动、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行动,加大力度注重经营管理、优化服务、培育主体等,不断提升效益,全力推进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推进“两大提升”有新路径。今年1-11月,全州共接待游客7486.37万人次、同比增长25.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4.58亿元、同比增长37.4%。
这一年,为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全州相关部门积极深入企业开展惠企政策“面对面”宣传,建立《2023年以来营商环境涉企问题和诉求化解工作情况台账表》,走访企业61家,及时了解企业困难需求。指导相关文旅企业进行专利申报、版权登记、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今年1-11月,全州新增旅游市场主体8183家,入库规上涉旅企业20家。
这一年,为推动旅游业态升级,全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狠抓生态旅游康养区建设,指导“9+2+2”特意性资源西江景区和镇远古城加快景区提质升级,创建全州漫游风景道体系。开发“村BA”“村超”、山地骑行、户外拓展、水上运动、低空运动、徒步等特色资源,丰富旅游业态,做出品位。
这一年,我州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积极联动《中国国家地理》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组织开展专家采风、村寨调研、文创产品开发、乡村音乐会等主题活动。截至目前,新增17个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全省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国家4A级景区,“村超”“村BA”获首批全国“5G+智慧旅游”试点项目,“码上游黔东南”全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丹寨万达小镇AI导游、西江幻地入选2023年贵州省智慧旅游10个典型案例名单。
这一年,我州为推动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组织专人奔赴各地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招商54次,接洽、拜访企业318家,全州累计到位资金22.48亿元,新签约项目56个,签约金额35亿元,目标任务完成率100%。扎实推进文旅项目建设,榕江县大吉大利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4个项目获2023年文化旅游领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3.19亿元,剑河县镇江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获得文旅基金投资4000万元,助力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
注重成果共享,让为民办事添“亮色”。聚焦群众食、住、行等日常方面,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今年以来,城关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领头雁+党员先锋模范”的工作模式,着力推进社区开展“民族团结食堂”试点示范建设。
城关镇第一家社区“民族团结食堂”位于飞凤社区并于今年5月下旬建成并试运营。“‘民族团结食堂’厨师、服务人员从社区搬迁户中招聘,有效带动移民搬迁灵活就业人员1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解决部分就业问题。”飞凤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洪标介绍道。
“民族团结食堂”通过开设自助餐、承接酒席、对外开放等方式,提高食堂营业率,增加收入。“早餐都是采取自助的模式,我们本社区居民消费5元/人,其他消费者为6元/人。”飞凤社区居民孙顺前说。
与此同时,镇党委充分考虑群众停车难的诉求,在飞凤社区新增300余个停车位、城东社区新增200个停车位、鼓楼社区新增40个停车位。
下一步,施秉县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聚焦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和“关键小事”,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寻找突破口,及时开题作答、解疑释惑、回应诉求,以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