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3年12月27日

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深厚意蕴

□ 刘勋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进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意味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启了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极大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极大增强,前进动力更加强大,敢于超越、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迸发出攻坚克难、踔厉奋发的巨大热情”,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意味着中华民族必将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新时代中华民族思想武装要强起来

新时代中华民族思想武装要强起来,就是要在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只有坚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其科学体系、基本观点、核心要义和根本要求,深刻感悟其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才能确保新时代中华民族思想武装强起来。

二、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更加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做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加强自身主体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需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发力:一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二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要坚定不移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四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民族地区解决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五要坚定不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六要坚定不移提升党和国家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要更加强大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指对中国共产党、对伟大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向心力。其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兄弟民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56个民族的共同振兴,要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的民族团结思想融入各民族的血脉中,各族人民要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比喻为大家庭关系,把各民族间关系比喻为家庭成员的关系。他强调指出,要维护和实现好这两个关系,就要使各族群众铸牢国家、公民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一心,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享国家繁荣发展的成就和光荣。各族人民要亲如家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在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上的体现,牢固树立各民族荣辱与共、命运一体的观念。基于此,新时代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一要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打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经济基础;二要不断健全制度机制,打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政治基础;三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四要倡导和谐文化,打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础;五要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打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基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四、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要更加强大

创新力又称创新能力,创新通常是指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要素。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要更加强大,就是要深刻认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着眼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着眼于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着眼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科技制高点,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从而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此外,还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为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努力拼搏。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要更加高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党仍然会遭遇各种风险挑战,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顽固性与多发性问题、“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党要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必须长期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锤炼高超的执政本领。“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旨在打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领导基础,要切实做到以下七点:一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四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是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七是必须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总之,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加强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与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建设是保障,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与创新力是基础,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关键。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华民族只有以顽强的斗争意志,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继续融入世界潮流,中国持续走向繁荣富强、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宏愿一定会如期实现。

(作者系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 2023-12-27 1 1 黔东南日报 c237939.html 1 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深厚意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