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天英) “现在年底了,最近我们正在抓紧汇总积分,方便乡亲们兑换物资……”2023年12月19日,记者来到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采访调研村里的积分制管理机制,南猛村党支部书记余洪先告诉记者,该村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立足岗位作贡献”作为落实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创新开办群众家门口的红色“流动服务摊”,切实把群众诉求与干部责任“联”在一起,把群众所盼和干部所为“系”在一起,努力实现群众办事“零障碍”、为民服务“零距离”。
建机制,破解服务“中梗阻”。村“两委”重点聚焦留守未成年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设立红色“流动服务摊”,结合“红色代办”,充分发挥党员在“最多跑一次”作用;按照“方便管理、方便群众”原则,推动红色“流动服务摊”与党群服务中心融合,充分利用村“两委”现有办公场地等硬件及软件设施,在村委设立红色“流动服务摊”,配备服务电话、专门流动服务摊代办员,制定发放《南猛村“流动服务摊”代办联系卡》到户,提升群众知晓率,着力解决群众找人难、不方便、耗时长等问题。
强服务,找准群众“烦心事”。在队伍建设上发挥“两委一队”的头雁作用,明确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红色“流动服务摊”摊主,整合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村医、普通党员等,组建红色“流动服务摊”队伍。针对特殊人群建立“对点对事”代办台账,开设流动服务摊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针对外出务工群众建立微信联系群并配备“红色客服”跨区域办理。
为保证“流动服务摊”服务水平提质增效,建立村级红色“流动服务摊”值班制度,明确首个接待群众的代办摊员负责对代办事项从受理到完结的全过程,专人负责,专人跟进,确保群众进得了门、见得到人、办得了事。针对群众反映“读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村党支部争取中国科协捐赠价值9600余元优质图书,设立农家读书角,普及科学知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目前,收集群众反馈意见8条,为群众办实事24件。
办实事,架起党群“连心桥”。该村注重把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推行积分制管理,制定《村级村民贡献度积分管理办法(试行)》,以党员积分与村民积分相结合,实行“一月一评、一季度一结算”,调动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村集体公益活动、村民矛盾纠纷调解、遵守村规民约等活动,以便登记所得积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乡亲们可以根据自己家积分数量,在村里的励志超市兑换产品。如今,在南猛村的村民从刚开始的开会准时到场、参与议题讨论,到现在积极关注村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积分超市”在党群中间已经架起一座“连心桥”。目前,全村发展茶叶种植1000亩、稻鱼300亩、食用菌大棚38个、天麻种植200亩,2023年产业收益5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