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姚鸿杨)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岑巩县平庄镇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方式,推进“三建三治”模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建强“三支”队伍,构建“人才网”,为乡村治理提供“源头活水”。强化基层党建。坚持党建引领,严把政治标准,选好配强“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的村级带头人,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同时紧抓县级部门联系平庄契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抓党建、助教育、促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证。2021年至今,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0人次,培育党员21名,其中青年党员9名,占比42.86%。
夯实网格队伍。加快构建“党小组(党支部)+网格员+联户长”“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通过规范建设综治中心,完善“一张网”联动共治体系,推动“十联户”联防守望、抱团发展,明确镇、村两级综治中心人员,村干部担任网格长,镇干部兼职网格人员,逐步实现网格人员专职化,以此带动群众反馈问题逐级流转至网格员、综治中心,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治理格局,帮助更好宣传方针政策、收集社情民意、解决群众困难、排查化解矛盾、处置突发事件。全镇共建设村级综治7个,村级人民调解室7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划分26个网格,网格党支部18个,网格党小组26个,调整充实网格员26名,联户长279名。
构建法治队伍。按照懂法律、懂政策、懂专业、会做群众工作“三懂一会”标准,广泛吸纳村(居)“两委”成员、网格员、寨老、老党员等人员充实到法治队伍,不定期开展各类主题培训,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学法用法”示范户,充分发挥基层依法治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目前,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10次,共培育“法律明白人”68人、人民调解员34人、学法用法示范户9人,7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
探索“三治”共融,构建“管理网”,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后盾”。以法治为原则。充分借助司法所、派出所、综治办等力量,开展村民学法守法用法学习活动,通过“以案释法”“巡回法庭”“文艺汇演”、滚动播放法治警示教育专题片等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群众传播法律知识,引导群众知晓法律法规、守好法律红线,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依托“党政大走访”“政法大走访”,统筹镇领导班子、镇村干部、青年志愿者、网格员等力量,组建普法宣传队,开展“专题党课”“普法到田间地头”等宣传活动,深层涵养法治乡村建设“清风正气”。目前开展党政大走访1260人次,开展法治宣传61场次,收集并解决群众反馈问题36条,办结率100%;完成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申报3个,正在申报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以自治为核心。“农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从镇到村,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两会两票”等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广大群众知情权,提高村民自治参与度,做到“三务公开”透明化。按照“党建引领、群众主体”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村支两委、老党员、乡贤能人等示范引领作用,将村民关注度高的邻里纠纷、社会治安、公共道德等方面重点难题纳入村规民约。探索创新协商机制,推行“夜校”“院坝协商”等特色活动,让群众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行动中,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新局面。
以德治为支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平台,整合党员活动室、青年之家、农家书屋等资源,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崇德向善等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使德治自律深入人心。同时以“道德积分超市”为抓手,制定道德积分管理考核办法和积分细则,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从人居环境、志愿服务、家庭美德等多个方面,明确道德积分加减赋分标准,让“德者有得”,“换”出经济实惠,激励个人不断提高向上向前向善的精气神,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风尚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