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广阔
交通运输部近日发布《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保障快件安全,防止快件丢失、损毁、内件短少,不得抛扔、踩踏快件;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等。(1月7日《扬子晚报》)
管理办法其中的一个关注点,就是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代为确认收到快件,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
很多消费者吐槽,刚开始快递都是送上门的,结果现在几乎全部默认放到快递箱或者是送到了快递驿站。这样的投递方式,优势是极大提高了快递员的投递效率,同时对于一些不在家的上班族来说,也比较方便。但是当快递员“一刀切”地把消费者的快递都放在了快递箱或者是快递服务站,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群体,显然就极为不友好,也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一个小区的快递柜或者是一个社区内的快递服务站,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固定的,为了双方利益考虑,快递企业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合适的方式,征求服务对象的意见,签订正式的服务协议,如果对方愿意把快递放在快递柜或快递服务站,那么以后的快递就默认放在快递柜或快递服务站,如果服务对象不同意,则就应该送货上门。
当然了,对于消费者来说,快递应该放在哪里,往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时候快递企业也要做好动态服务的工作,及时根据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对快递投放进行调整和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对于那些因为身体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希望把快递送上门的消费者,则快递企业需要重点关注,为消费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快递在流通过程中暴力分拣,乃至导致内容物损坏的现象,也备受关注。需要快递企业对快递流通的整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除了完善工作流程,明确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之外,还要通过安装监控设备等技术手段,以确保快递安全,遏制暴力分拣现象。
快递新规的即将实施,当然值得期待,但是牵涉其中的各方如何让新规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