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1月11日

再见,丹寨

□ 王俭朴

丹寨,请原谅我,原谅我两年前对你的一无所知。

2021年的7月3日,我们一行20多人带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坐上前来黔东南的高铁,说实话,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对黔东南、对即将工作生活长达三年之久的地方知之甚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和路阻且长的画面,想起来的是小学地理课本中有限的呆板印象。

从走出高铁,走进丹寨的那一刻起,我的眼前突然一亮,我的鼻孔通透起来,一种强烈的差异感,仿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牵引着我的目光,撞击着我的胸海,让我目不暇接,让我心旷神怡,让我沉默静思,让我宁静安然,我想这大概就是丹寨的大美吧。

丹寨之美,美在自然。

记得有位游客说过一句话“来到丹寨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清甜的”。这里山清水秀,蓝天白云,山溪潺潺,鸟鸣切切;这里桃红柳绿,樱粉李白,仿佛世外桃源。不讲龙泉山四月的万亩杜鹃,不说猫鼻岭原始森林的神秘幽静。单就讲700亩水面的东湖,一年四季美不胜收,华丽而质朴,当寒冬将去,春温韵动的时候,湖边昨天还枯黄的小草开始变得润泽起来,叶色变得浅灰、浅绿起来,过了几天,湖边水线以上的坡地就不知不觉地铺上了一层绿绿的、厚厚的地毯,还有水边的杨柳也星星点点地冒出一粒一粒的嫩芽,在春风里舞动着她绿色如少女般秀美的长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生命的律动在这里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

东湖也有荷花,说不上接天连叶,但也有几十亩的样子,从莲叶出水大如铜钱,到田田荷风绿满锦池时,那大如雨盖的叶面,那绿到碧透人心的色泽,那红得浓烈如酒的花朵,真想约上一二知己,撑一叶小舟,穿梭池中,体会“芙蓉照脸两边开,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惬意,做一回诚斋野鹤昌龄闲云的洒脱。

秋天必讲沿湖成片成条成带的野菊,不与金茶斗艳,不与丹桂争香,在东湖波光粼粼的朝云暮雾中静静地点缀着脚下的一片土地,纷纷红叶满阶头,惟有黄花不负秋。

水杉红了,银杏飘零的时候,东湖的冬天来了,水面上经常升腾起一层层氤氲的水雾,水枯了,新露出一条红的黄的岸线,像是系了一条多彩的围脖,几只刚出生的嫩黄的乳鸭在湖面上幼稚地浮动,一不注意就钻进水里,在很远的地方才露出身来,为冬天的东湖带来许多生机和乐趣。

常坐湖边小亭,观四季序迁的风景,自然的轮替,心如止水,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心也静了下来,谁不喜欢丹寨这样的四季呢?

丹寨之美,美在民俗。

丹寨940平方公里,人口18万,从丹寨最东边的高峰村,到最西边的白元村,从最北边的石桥村,到最南边的争光村,122个村,三年时间,我用车轮去印记这里每一处风情,我用脚步去丈量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走过的路越多,心中的爱愈浓,了解的事越多,心中的敬越深。在这片看似闭塞和尚欠发达的大山大岭之中,竟孕育了如此深厚的历史,竟保存如此众多的文化,这简直就是文化的钻石,活态的宝藏。

苗歌让我激荡,苗酒让我痴狂,苗舞让我欢快,苗节让我舒畅,还有五彩的苗服百鸟飞翔。高亢的芦笙,低沉的芒筒,合奏出的不正是我们生活的乐章?贾理的博大,祭尤的神秘,书写的不正是苗民的筚路蓝缕和智慧光芒?小青瓦下的吊脚屋,美人靠上的苗家女,一路走来,让崎岖走出了坦途,让传统走进了现代,让历史融入了时尚,更加质朴、更加浑厚、更加典雅,以前印记中的,对丹寨的无知和浅薄,让我汗颜,让我惭愧,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丹寨之美,美在人情。

丹寨人是纯朴热情的,他们衣着古风朴素,讲话轻声细语,待人热情好客,每到吃饭的时候,你只要经过某家门口,无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主人家一定会有两三个人起身出门把你邀请进家门,围炉而坐,喝上几口米酒,尝一尝稻花鱼,品一品腊肉,聊一聊家常,这种待人之情,对外来人来说仿佛是远古的传说,时光的穿越,这种人心不设防,欢乐共分享的纯朴民风,让充满了世俗和戒备的城市,不异是沉沉俗世的一股清流。

丹寨人的生活是平静的,他们的脸上表现出的多是平和而宁静,表达出对生活的知足,没有大悲大喜,没有跌宕起伏,生活如东湖水般波澜不惊,节奏如四时替序般不紧不慢,其实也是有条有理的。

我有一个不曾谋面的邻居,我在三楼宿舍的窗户里观察了他三年,他对我来说应该是较熟悉了,但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更不知道有一个人在楼上默默地关注着他及他的家人有那么长的时间。

我住的宿舍外有一道围墙,围墙外就是邻居的家及几块平整而肥沃的菜地,男主人约50来岁,五短身材,不苟言笑,但他勤劳能干,把几块菜地打理得生机勃勃、生意盎然,春天的白菜、玉米,夏天的辣椒、茄子,秋天的豆角、香菜,冬天的萝卜、豆苗,种出来的菜总是长势良好、色泽诱人。去年他还将几株牡丹移栽到菜地的一边角上,花开的时候,增添一大朵一大朵雍容华贵的国花,为菜地增色不少,干活时,他有时也会把一个鸟笼挂在屋檐下,一边干活,一边欣赏画眉鸟婉转的鸣叫,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他有一双儿女,儿子应该是公安局的,高大帅气,经常见到他在下班的时候在家门口走来走去,女儿也已有一双儿女,逢年过节或某些日子,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陪父母,一回到家,就会放下行李,到菜地里帮年迈的父亲除草、种菜、松土等,一看就是个勤劳孝顺的女儿,她的小女儿们则围着公公婆婆,尽情撒娇。男主人的太太也50多岁,可能是中过风,总拖着一条不方便的右脚走路,但她从不需要干活,在老公和儿女们的呵护下平淡平静地过着日子。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旁边人家应该是走了一位老人,鞭炮不断,芦笙吹了几天,我好像有好几天没见过楼下女主人了,有一种不祥之感和悲凉在心中生起,怕是不好降临到她头上,但过了几天,我又在窗户里见到蹒跚走路的她出现,心才释然开来。

这就是丹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淡如水,知性淳厚。岁月不居,时光如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自己也变得宁静下来,更多的物质生活也抵不过粗茶淡饭,平淡才能恒久,幸福其实很简单。

离开丹寨的日子越来越近,牵挂留恋的人事越来越多,三年丹寨路,让我轻轻地悄悄地转身离去,其实是很艰难的一件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想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会拥记忆入梦,酿一坛甜甜的米酒带着知性平和的心态,陪我走过以后的春夏秋冬。

再见,丹寨。

再见,黔东南。

--> 2024-01-11 1 1 黔东南日报 c239214.html 1 再见,丹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