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和根
二○二三年盛夏,一个极具诗意的上午,我和作家姚瑶发生了一段盛满诗意的微信聊天:
业务忙不?
还好。
台盘村去不?
看斗牛?台盘——该不是看“村BA”吧!
“村BA”。
时间?
现在。
好的,马上。
我去拿酒,小十字见。
……
台盘之约,就这样满载诗意地仓促成行了。此后不久,《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前,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公布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姚瑶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入选其中。
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该部作品由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作序。并且得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著名作家、评论家,《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著名诗人、《诗刊》主编李少君;著名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王久辛;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力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潘飞;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刘笑伟;国家一级作家、《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陈亚军等名家联袂推荐。
由此可见,这部作品是有多么厚重。我有幸跟随姚瑶参与的其中一次采访,采访对象正是台盘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正彪。姚瑶说,这是他无数次走进台盘村了。彼时,该作品已经进入收尾期,书中尚有一些数据和细节,需要跟李副书记核实。姚瑶说,光是为了类似于这样的数据与细节的核实,其间又不知跑了多少趟台盘村。
那一次,我写了一篇《家门口的村BA》发表在《黔东南日报》上,为此还沾沾自喜。实则,因为不够深入了解,关于诸多数据与细节,只好避重就轻,一笔带过。姚瑶不然。他是怀揣敬畏之心,以缜密的学者态度去书写的。姚瑶一板一眼的提出问题,李副书记郑重其事地做出解答,姚瑶就埋下头去,小心翼翼地在厚厚的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跟不上语速时,他会礼貌地打断,请李副书记重新复述。这样的姚瑶,像极了求知若渴的青年学生。
在我的印象里,姚瑶是一名诗人,他出版的《疼痛》《烛照苗乡》《芦笙吹响的地方》《守望人间最小的村庄》等多部作品,无一不是诗集。当然他也出版了散文集,可是你看它的名字——《侗箫与笙歌——一个侗族人的诗意生活》,多么富有诗意,怎么看怎么像一本诗集。
他在《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这样一部纪实文学的开篇前言里,写了一首名叫《“村BA”的诗和远方》的诗。他说,“遇见是一件诗意的事情。我想,这个激活‘一江春水’的篮球是诗意的,台盘村的父老乡亲是诗意的。”——篮球是诗意的,台盘村的父老乡亲是诗意的。在姚瑶的眼里,世间大千万物,没有什么不充满诗意。
的确,生而为人,只要心中充满诗意,人世间也就无处不美好了。在姚瑶的笔下,台盘风貌是诗意的,“村BA”前传是诗意的,火爆“出圈”是诗意的,“村BA”中的那些人是诗意的,“村BA”的未来是诗意的,甚至连从“村BA”到“村超”也是诗意的。只是,在这些诗意的背后,那些海量的数据,那些真实的细节,则又倾注了姚瑶无数心血。以他的严谨,考古的细致,探险的勇敢,去面对每一位采访对象,继而如履薄冰书写着每一个字。而那些纪实的每一个字,却又跳跃着诗意的光芒,使人徜徉于美的海洋。
姚瑶作为一名写作者,他是非常熟悉基层的。他可以挽起裤管在水田里跟劳作的汉子们谈笑生风,可以屁颠屁颠地跟在一个打篮球的小男孩后面问东问西,更可以席地而坐跟每一个村民把酒言欢。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被纳入。何谓“工匠精神”?本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即对生产的每道工序,对产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自“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这个词语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之为“工匠精神”。姚瑶对《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一书的倾注,何尝不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呢。正如“村BA”中的那些人,他们对篮球的热爱,对球技的追求,对篮球职业道德的敬畏,恰恰也是“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诗意的台盘,通过对“村BA”诗意的书写,最终成就了《村BA: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乡村振兴故事》一部厚重的作品,我想如此种种,都是一件诗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