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通讯员 杨汉堂
1月12日,在2023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公告,剑河县荣获“2023年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剑河县敏洞乡沟洞村参天古木与民居相映,整体风貌协调统一,环境优美,祖祖辈辈的努力下,保护古树成效显著,目前,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1300多棵 ,对古树挂牌保护这是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举措。剑河县聚焦“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愿景,以念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发展思路,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念好“山字经”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剑河县念好“山字经”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林下中药材产业体系。
目前剑河钩藤、白茶、油茶等7个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剑河钩藤、小香鸡、稻花鲤、白香猪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黑皮鸡枞菌、袖珍菇、林下黑木耳等4个品种6种类别的食用菌获得“绿色产品”认证。
该县着眼生态农业建设,构建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生态渔业、中药材作为辅助产业的“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同步发展生态畜禽、林下蜂等多种业态并存的强县富民产业体系。
为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着力构建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新发展格局,全县营造林13万亩,生态公益林102.04万亩全部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剑河将生态公益林纳入碳汇建设试点,盘活静态管理的生态公益林,推动“绿水青山”最大可能转化为“金山银山”。
目前,剑河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州级农业龙头企业13家,2023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5.48%。农业废弃物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84%,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达87.13%,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47%,实现生态农业循环发展。
做足“水文章” 生态旅游淡季不淡
“今年元旦温泉的房间预订率超过98%。为了过一个温暖的春节,现在已经有不少游客开始提前预订房间了。”剑河县苗乡圣水公司总经理陈文财告诉记者。
剑河县坚持“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战略定位,做足“水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方面,剑河以温泉景区为核心,以仰阿莎文化为品牌,全面打响剑河温泉特色康养和疗休养、仰阿莎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多业态融合发展。围绕“一城一湖一廊、两镇一区”六张旅游名片,不断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旅游业态培育,逐步形成“旅游一业突破、引领多业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剑河温泉文化旅游度假区创建试点单位通过省级初评。2023年全年实现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同比增长16.3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6亿元,同比增长22.77%。
打好“生态牌” 发展节约循环工业
生态的永恒追求,绿色的永远的坚守。剑河大力实施推进一批节能改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目标。2023年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100%,实现县域工业绿色化发展。
剑河围绕生态特色食品加工、林产林化、大健康中药材三大十亿级产业,坚持集群发展大方向,结合剑河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壮大产业规模。
依托剑荣生物科技、剑河县老蔡食品、剑白香猪等龙头企业在深加工上寻找突破口,提高特色食品产品附加值。 剑河工业园区入驻健康医药企业12家,以中药材为主的健康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建成全省最大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正努力打造黔东南中医药制造产业园。
围绕林业抓工业,重点培育多来美、荣达木业、鸿盛木业、绿野及森环活性炭等企业健全林产林化产业链。加强发展清洁能源,建成黔程、黔兴、久兴3个风电场项目,年发电量4.09亿千瓦时;岑广抽水蓄能项目被国家能源局列入“十四五”重点开工项目目录,装机120万千瓦。一个节约循环工业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