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乔继红 宿亮 张代蕾
在风雪裹挟下的阿尔卑斯山小镇达沃斯,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大幕拉开。
刚刚过去的一年,世界从疫情大流行中艰难走出,但仍面临冲突与对抗、衰退与分化、失序与失衡等重重挑战。与会的各领域决策者、观察家们,顶风冒雪而来,寻求答案,渴望突破。
7年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在瑞士达沃斯和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篇历史性演讲,从历史和哲学高度,以全球和全局视野,阐释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主张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作答“人类社会何去何从”这一根本性问题。
“广受欢迎,影响深远”——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忆及习近平主席的历史性演讲,至今印象深刻。历经时间的洗礼和沉淀,深邃思想越发凸显强大力量和价值感召,为动荡世界中人类发展进步指引方向。
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2024年初,世界银行发布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连续第三年放缓,这将使2020-2024年成为全球经济30年来增速最慢的五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围绕“国家安全”的相关限制正在增加,地缘政治因素正引起全球经济分裂,经济碎片化将严重损害世界经济发展。
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人们清醒地看到,习近平主席7年前在达沃斯演讲中指出的三大突出矛盾,依然是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面对挑战,穿透杂音,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上,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方案。
关于经济全球化走向,中国的立场和主张清晰明确:要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对各种形式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坚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破解阻碍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结构性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
中国主张的经济全球化是普惠的。
2023年10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雅万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崭新的高铁列车满载兴奋的民众,驶向更加快捷便利幸福的生活,也驶向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多来,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拉美,无数列车、汽车、航班、货轮和数字电商,组成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天堑变通途,“陆锁国”变“陆联国”,发展的洼地变繁荣的高地……中国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聚焦发展议题,共同做大并公平分好经济全球化“蛋糕”,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
中国主张的经济全球化是包容的。
2023年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闭幕,累计意向成交784.1亿美元,再创新高。
从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到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再到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从成功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从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到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标准经贸规则,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以实际行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普惠包容的方向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比利时中国经贸委员会主席德威特说,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持续推进对外高水平开放不仅使自身受益,也使世界经济受益。
今年达沃斯论坛的主题是“重建信任”。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中国的主张和行动将帮助世界“重建信任”,不仅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发展,也将促进世界和平。
为世界多极化指明方向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理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的演讲中发出支持世界多极化的坚定声音。
百年大变局之下,世界政治经济版图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觉醒,为世界多极化注入强劲动力。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