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汉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新的理论篇章不仅要科学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归纳为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从而指引党和人民的宏伟事业不断开辟新的胜利,使党的理论真正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这就必须把握住人民至上这个根本依归根本立场,把人民至上作为党的事业和党的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底色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严密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不仅为人类科学地“解释世界”提供依据,而且突破了以往一切哲学的局限,更为人类“改变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与价值依归,在人类漫长的岁月中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宏大思想体系,马克思提出“自由人联合体”理念,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区别过去和未来:“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总结道:“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马克思17岁高中毕业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是青年马克思的理想,亦是马克思一生的写照和鲜明品格。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人民至上”,指出“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更明确表达:“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对以往历史发展观的拨乱反正,奠定了正确唯物史观的基石。
人民立场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一大的《党纲》就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和核心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飞跃,这个理论活的灵魂之一是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一以贯之。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理论永远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这样的理论就有永远的生命活力。
二、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充分证明,人民至上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党的创新理论之魂,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之根。把握好“魂脉”和“根脉”,党的理论就始终引领时代,始终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人民群众才“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上战场”。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同国民党的大决战,既是战场上的兵戎相见,更是民心向背之争。所以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船划出来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我们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密相连。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坦诚心扉:“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脱贫攻坚这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恢宏的史诗为例,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的贫困特征,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由此产生,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进一步丰富发展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既有高瞻远瞩大爱深情的使命担当,又有非凡智慧的理论创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60万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易地扶贫搬迁,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社会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永赓续。只要始终“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实践创新惠及人民,理论之树常青。
三、人民至上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需要与时俱进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
在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首先的根本的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主要体现在六个“必须坚持”上,而首当其冲的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上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必答题做好,交上最优异的答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破除少数既得利益者现代化和资本现代化的怪圈。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原点和价值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在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还要不断落实到行动上,并通过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这一切都必须恪守人民至上的立场和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创新理论就会造福人民,指引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