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荣珍
建设“大思政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理念,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思政课存在“针对性不强”“亲和力不足”“学生获得感不高”“实效性不大”以及“抬头率”“点头率”低等问题,党中央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设置专项资金、专项课题、单列思政奖项等方式致力于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此,广大思政教师纷纷探索和分享了不少“上好思政课”的经验和做法。本人没有值得分享和推广的经验,只是从“为什么上不好思政课”进行反思和自省,发现问题的结症在于:思政课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思政课上得不好直接反映的是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折射的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力的不足,根源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习”出了问题:学习不足、学的不新、学得不深、学而不悟。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要改造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习,武装我州思政课“大师资”,让思政课教师在奋力推进我州“大思政课”建设中走前列作示范,切实承担起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应承担的关键作用。
一、我州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情况
我们在分析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时,特别是探究“思政课为什么上不好”的原因时,“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不足,专兼职比例失调”必定是其中之一。的确,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据今年“全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统计,目前我州思政课教师共7971人,其中,小学阶段5956人,初级中学阶段1289人,高中阶段(含中等职校)609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59人,凯里学院思政课教师58人,专职思政课教师1672人,兼职思政课教师6299人,专职思政课教师占比20.97%,小学阶段占6.5%,党员思政课教师占全州思政课教师37.20%。一支队伍“战斗力”的强弱、“威慑力”的大小不仅仅在其人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在于队伍的整体质量,在于队伍成员的“武艺精湛”。如果一支队伍中的成员都“身怀绝技”,都能“独当一面”,那么每个成员就都能成为一支队伍。我州7971人的思政课教师也是一支不小的队伍,然而我们这支队伍里每一个成员的“武艺”如何?我们队伍中多少人怀有绝技?我们是否为当好思政课教师作了充分的学习和努力?建设我州“大思政课”,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改造现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习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显得更为关键和更能见成效。
二、改进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习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基于如何上好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承担起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思政课教师队伍“特种兵”应承担的重任,我认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和提升。
(一)树立“大格局”,增强“大使命”
“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可见,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程作用的定位本身就要求作为办好思政课关键的思政课教师具备与思政课地位相匹配的“大格局”。新时代的思政课培养的是具有大世界观、大历史观、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其培养者思政课教师自己首先成为具有大格局的人,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思政课,以全局思维从战略高度充分领悟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委以的重任,增强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承担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大使命”,能从世界、历史大视野中来审视课程设计课堂 ,回答好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理性看待外部世界,认清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履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行为塑造等多重功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领悟课程政策意图,明确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实现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具体构成,经由法定程序制定、颁布的反映国家教育方针,具有政治色彩、社会目的和动态特征的纲领性文件和课程标准、指南等。思政课课程政策作为一种实现思政课课程目标、提高思政课课程质量的手段,课程政策规定了思政课传授什么知识、如何传授、如何组织、量化标准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仅就围绕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这些课程政策的出台充分表明思政课程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是党和国家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践经验的及时总结,同时,这些课程政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也为我们建设好思政课程勾画了清晰的框架,是我们办好思政课、上好思政课的指南,值得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和学习,并可时时对照检视自身的教学。
(三)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思政课自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食材”是思政课教师“厨艺”能否有效施展的前提。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取决于多种因素,很多人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运用新媒体组织教学的能力,二者无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其中关键因素。但我认为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思政课教师对思政学科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对党带领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历史和现实生动实践的清楚认识和判断,当前来说是要全面学习、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在“大思政课”改革中旗帜鲜明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所谓拓宽教学渠道、改进教学方式只有在拥有足够的思想积累、政治智慧和政治境界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发挥。这也是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专业化建设的原因,不是只要掌握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就能把思政课讲好上好。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增强学习的使命,把自身的学习、素养的提高视为事关党的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习,养成持续不断坚持学习、创新学习、积累智慧的习惯,夯实理论功底,增强思政课自信。
(四)处理好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的关系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地位等我们都知道其重要性,对学生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可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门课程怎么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是怎么样的原因会让部分学生青年们不乐意吸收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钙”?去抵触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课程不愿抬头听讲低头思考?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思政课程中“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的关系。思政课除了具有一般课程的知识传授任务外,还具有自己特定的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的任务。正是因为思政课的这个特有的任务,让我们在讲授思政课时过分重视和凸显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功能,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反感。相对于知识传授来说,价值观塑造和思想引领是我们思政课追求的高层次目标,但是三者不是截然分开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是载体与目标内容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就知识自身而言不直接体现价值政治立场,知识没有刻意或突出地体现价值立场和政治倾向的这种相对客观性,是易于被具有不同认识观点、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反观之如果一门学问或者一堂课带有过多的情感信息和思想灌输,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性,那么它虽然会更易于被信仰相同或价值观相近的人们所接受,但同时也更加不容易使处在该价值立场之外的人们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思政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与思想引领的关系,让知识传授成为价值倾向的载体。
总之,“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只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让我们始终牢记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始终保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清醒,坚持持续不断地学习,为建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注入自己的力量,奋力在推进我州“大思政课”建设中走前列作示范。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