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余天英
开栏语
新年新气象,新春再出发。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本报即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讲述我州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真实故事,记录我州乡村振兴美丽画卷,让读者感受时代脉动,凝聚奋进力量。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新春之际,记者深入雷山县南猛、白岩、乌东、麻料等山村,了解雷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举措、惠民实招、发展新貌。
设施完善 人民幸福
从凯里出发,沿着巴拉河畔驱车半小时,再沿着雷公山蜿蜒起伏的公路驱车半小时,就能看到百余栋苗族传统吊脚楼错落有致散落在山间。这便是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的南猛村,这里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芦笙舞艺术之乡”称号。
跟随南猛村党支部书记余洪先,来到村民杨胜华的家,院里农具摆放整齐,院落和室内摆设有条理。看着村里每天都有新变化的杨胜华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想买点东西还得走两个小时的路去县城买,现在家家户户有车,不用20分钟就到县城了……”杨胜华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乡亲们对以前生活环境最深刻的体会。
“现在看到算是新变化的南猛村了,乡亲们从拆除破败隔墙、破损瓦片,更换腐朽柱子和横梁,捡石板铺步道,到现在利用闲置房发展民宿,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余洪先说,南猛村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按照“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拓宽“山顶茶园、山腰稻鱼、山脚菇麻”三点一线产业及“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布局,不断为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民宿 增收致富
走进被誉为“梯田托起的村庄”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雷山县丹江镇白岩村,举目远眺,只见峰峦叠翠间,层层梯田处,曲折小径串通各特色民居,田间处处是新景,这是八方游客心中向往的诗意栖居。
“这些苗寨非常有特色,民宿也很特别,穿着民族服饰体验民族风情,感觉非常有趣。”来自广东的游客杨婉玲和朋友正穿着苗族服饰在梯田中赏景拍照。
伴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雷山县瞄准时机,充分利用各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中属于传统村落受保护未被拆除的旧房,通过改造装修,乡亲们的闲置房摇身一变成为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民宿。
当地已在白岩、乌东、毛坪、南猛等村改扩建精品民宿,让更多的百姓从中受益。
“民宿产业从无到有,通过发展乡村精品民宿,目前,白岩村民宿累计经营收入460多万元。”白岩村党支部书记唐文德表示,“老旧房”变成“致富房”,不仅增加了搬迁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也为村里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现在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选择回村里发展。
生机勃勃 振兴有路
走进西江镇麻料村,到处都是“叮叮当当”的敲银声。
“最近订单多得不行,有定制结婚戒指的、手镯的、耳环和银饰嫁妆的,也有定制春节参加活动表演服的。”潘仕学银匠说,从1月初到现在,麻料银匠村的“艺术空间”工坊十几个工匠不分昼夜地赶制订单。
在村里的银匠忙,在外地的麻料银匠也同样忙碌着。麻料村鼓藏头李当然也是村里年轻的银匠代表。据他介绍,麻料村村民在凯里市就有十几个加工银饰的小厂,每家工厂一年营业额大概都在两三百万以上,分布在黔东南、贵阳和广西、湖南等地。
因银而兴,“银”手艺成为麻料人增收致富的“金饭碗”。该村成立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百匠银器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180多户,银匠近300人,陆续涌现出多户千万银匠,超百万元的50余户、超十万元100余户,全村一年的银饰产业收入超过亿元。
喜看山村新变化,幸福生活踏歌来。正如唐文德所言,随着党和国家更多政策的出台,乡亲们的生活还会发生更好更大的变化,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