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黄连忠
从雷山县城出发,经白岩苗寨,沿雷公山麓一路蜿蜒前行,进入雷公山景区大门,便依稀听到隆隆作响的水声。再往前走几百米,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著名的响水岩瀑布呈现在公路坎下方。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响水岩瀑布分为三级,第一级高约五十来米,水势集中汹涌而出,敲击着下面岩层,形成偌大一个深水潭,由于水流湍急,拍打在深水潭上隆隆作响,似万马奔腾般响彻山谷;第二级瀑布紧连着第一级瀑布,高约七八十米,水口宽大,水流如晒千条白纱徐徐而下,如千万白链挂在悬崖上,微风吹动摇摇曳曳,若是太阳折射形成道道彩虹,姑娘们最爱把它作为背景留下珍贵的倩影;第三级瀑布紧邻第二级瀑布,落差有三十来米,水势汹涌,击打成的水潭清澈见底,游鱼可见,每当夏日男女青年们最爱在这里游泳嬉戏,爽朗笑声打破了幽谷的寂静。
过了响水岩瀑布景点,经过雷公山保护区卡站,绕过大塘弯,就到达乌东路口。路口有几家乌东苗寨农户开办的农家乐,于是,这里便成为往返方祥、雷公山以及榕江县小丹江方向的游客吃饭小憩的地方。
乌东路口往右上雷公山方向,往左进入乌东苗寨。从乌东路口到乌东苗寨大约有1.5公里,翻过一道山坳,乌东苗寨呈现在眼前。站在高处的山坳上俯视乌东,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雷公山半山腰,村庄坐落在大山深处。四周绿树环绕,两条小河绕村而过,汇集于村脚水塘,水塘边是黄里高速出口到乌东通往雷公山的公路,公路外坎是万丈深渊,以前借助落差在下面建有雷山县第一个电站“响水岩电站”供县城用电。远处则是如黛青山环绕的层层叠叠的梯田。
乌东,苗语音译,意思是常年雾绕的地方。坐落在海拔1300米的雷公山西北山腰,距县城17公里,距雷公山旅游公路仅1.5公里,交通便利。乌东全村下辖4个村民组104户457人,劳动力261人,全村国土总面积30575亩。其中:耕地面积518亩、林地面积26632亩(经济林380亩)、草地面积2010亩、荒山面积1200亩,在耕地中,稻田有363亩、土208亩。由于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域内,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三条小溪穿寨而过,寨中吊脚木楼依山而建,村旁古木参天,绿荫掩映,四季风景迷人。2007年乌东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评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
据乌东文化墙介绍,乌东先祖是历史上为躲避战乱,从其他地方(主要是雷山县境内)的苗族来此居住而形成的,全村104户人家,有杨、潘、李、龙、万、姜、侯、赵、金等9个姓氏,几乎全为苗族。根据古老相传,有的居住于乌东苗寨有5辈人之久,有的有7辈人,时间最久的有10辈人左右,最早来此居住的是清雍正年间为躲避清兵将领张广泗镇压而避匿于此的苗民,有的是清戌丰年间、同治年间,躲避清兵镇压苗族起义时逃居于此,而有的是灾荒年无法生活而到此求生,由于世居于乌东的不同姓氏的苗族之间并不同宗,因而不同姓氏之间可以通婚,形成乌东的姻亲关系,人际关系十分融洽和谐,养成了乌东人热情好客的民风民俗,常常出现一家人的客人几家共同款待的热闹场景。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记得2004年冬天第一次到乌东时,寨子上还是泥巴路,又下着蒙蒙细雨,弄得鞋子和裤脚满是泥巴,到村会计杨禹家门口用树枝剔掉才进屋。那时乌东的冬天家家户户都烧柴取暖,杨禹家也不例外,由于房屋低矮,柴火囚得满屋是烟,只得猫着腰进去坐在原木做的凳子上烤火。待擦干被烟熏流淌的眼泪,发现火塘上挂满了小米和糯稻穗,火塘边堆满了红薯和萝卜,有几个萝卜大得罕见,我们用秤来称有一个足足有6.5公斤重。杨禹见我们诧异,介绍说,这是在深山老林里播种的,那里植被好土层深肥力好。从小米、红薯、萝卜的收获,让我想到祖先们看重的是刀耕火种带来的实惠,所以才到这个地方来维持生计。
而现在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乌东村改变过去“靠山吃山”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为“养山吃山”集约型经营模式,引导村民正确处理保护区环境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问题,走“山种茶草药,家养猪牛羊”的发展路子,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和种草养牛羊等特色农业,使乌东村步入了稳步、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同时,乌东村依靠地处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长年青山绿水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办起“农家乐”。
“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把环境卫生设施的改善摆上了议事日程。村‘两委’积极主动到县农业局、县爱卫办等部门争取‘三改’项目(改厕、改圈、改厨)和沼气项目,村民们已经改用电和煤煮饭取暖。同时,为让游客吃好、住好,组织动员农户投入资金装修房屋,购置了各种家电、家具等设施,进一步完善了乡村旅游接待和服务水平。”年轻的村支书杨磊告诉我们。
进入村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风雨桥,桥上横挂着一块匾额,匾额上写着“迎康桥”,意为迎接小康幸福桥。走过风雨桥,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道前行,几分钟就到达乌东芦笙场了。这是一个非常整洁、规范、规模极大的芦笙场,面积约2000平方米。旁边有一座风雨长廊,十几幢别致的苗家吊脚木楼和风雨长廊把芦笙场围护,建筑风格特别。
据村里的老人说,为传承苗族文化,村里建起了芦笙场,苗年节、吃新节、六月六等重大节庆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芦笙场始建于2003年,2006年建成,耗时三年。场上所用的大小石头,全是从很远的大河里精选运来的,全靠村里群众将一颗颗鹅卵石砌成各种图案。芦笙场中央有一幅巨大的铜鼓图案,直径约20米,形如一面铜鼓镶嵌在芦笙场中央。苗家人视龙为吉祥物,所以,图案里面均用鹅卵石砌成双龙抢宝,其间镶嵌着花、草、田、鱼等苗家人喜爱的图腾,图案里里外外共10层。层层叠叠,蔚为壮观,据说该图案由10人花了两年才铺成,他们把深情厚意细细地铺进了精美的图案里。
若是你运气好,赶上村里过节,少不了在芦笙场吹芦笙活动,一般是中午12点后,群众便三三两两从不同的地方涌向芦笙场,浑雄、悠扬的芦笙从四面八方渐次响起,人们在芦笙场中央围成一个个圆圈,伴随着芦笙,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优美的舞姿传承着千年的古韵,那场景彰显着现代的文明,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从芦笙场走过一座风雨桥进入村寨,行走在石板路上,聆听着高亢的苗歌,观赏着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体验乌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置身于鸟语花香的山水画卷中,令人心旷神怡……
寨中的百年老屋、千年古树、万年岩妈神秘而厚重。村民们一声声“猛落姐,落咱耶”(苗语,意为“你来了,来家坐”),让人如回老家,亲切不已。如果你有兴致又有时间,那不妨跟随主人进到他家里坐坐,体验一下苗族吊脚木楼的舒适和“美人靠”的惬意,只要你稍坐片刻,主人会摆上一些腊肉、腌鱼、酸萝卜、酸八月笋、凉拌折耳根等,或者来一个小火锅,盛上一碗米酒,邀你体验一下苗家生活,你不必客气,尽管跟主人一醉方休。期间,免不了酒歌、飞歌、嘎别福歌,高兴时还来一段板凳舞,你将体验到浓浓的苗家风情。
常言道,“瀑生雾,岩生云。”在乌东一点不假。乌东苗寨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受到雷公山气候影响,常年云雾缭绕,如果你赶上阴雨天,整个寨子都笼罩在云雾之中。人们常开玩笑说,乌东的雾能使人面对面认不清,连雷钵都有雾罩……所以,正如李清照《临江仙·梅》“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此时你置身于乌东,鸡犬之声相闻,却分不清东南西北,才真正体验到乌东的特别魅力——“只缘身在此寨中”。
只有千年不变的碾米房,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倾诉着乌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