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邹燕 何宣杰) 春节脚步近,年味日渐浓。舞龙灯作为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到新年、元宵,人们都会以此来祈盼新年吉祥、平安。在丹寨县,有一位制作龙灯的民间手艺人,几十年来,他用匠心传承这一传统工艺,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我叫吴庭兴,今年71岁了,从小爱好龙灯,扎龙灯的时间将近40年。我们丹寨过年都有耍龙的习俗,从小我们就爱好扎龙,哪里扎龙我们就去看,去学,现在自己成师傅了,我的手艺都是街上的老前辈教的。”在龙泉镇西街,笔者见到了吴庭兴老人。新年将至,他也迎来了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从12月初,他就接到了许多龙灯订单,眼下,正和家人赶制当中。
“我现在扎的这条龙是红金龙,红代表红红火火,黄代表五谷丰登,我还加了点蓝色,因为龙是从海里出来的,也希望来年风调雨顺。”龙灯手艺人吴庭兴老人向笔者介绍正在扎的龙灯的寓意。
编扎龙灯,首先要选择韧性好的水竹和金竹,将竹条弯曲、捆绑、固定成型,骨架成型后,就到了糊纸、添色的环节,为了让龙灯坚固耐用,吴庭兴沿用了传承下来的老手艺。
“龙灯要先拿纱布糊第一遍,纸用的是丹寨县的石桥古皮纸糊上的,那样的龙灯才耐烧,炮仗随便冲都不会烂。”说起自己的龙灯吴庭兴老人总能侃侃而谈。
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制龙灯舞新龙过年的习俗,但每个地方的制作手艺却有所差异,吴大伯说,丹寨的龙灯从龙头的大小到龙身长度、节数都有所讲究。
“我扎的龙灯跟别处不同,这个龙头小,才好进家,宽不超过90厘米,高不超过2.5米,长一般在丹寨的习惯是13节至15节。”吴庭兴说。
说到制作龙灯最难的部分,那一定是龙头了。丹寨的龙头由牛头、鹿角、虾眼、驴嘴、象耳、牛鼻共同组成,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各部位尺寸的大小都要相得益彰,才能制成一条生龙活虎、神采奕奕的龙。
“最难的部分就是龙头,要扎像牛头才大气,眼睛要像虾的眼睛鼓起来才好看,它的角要像鹿的角才好看,嘴巴要像驴的嘴巴,要对称,耳朵要像大象的耳朵,扇得才有力。”吴庭兴表示,他这样的老手艺人制作龙头都得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完成。
“每年初九出龙灯的时候,我们听到击鼓的声音特别激动,都会勾起小时候的回忆。”丹寨市民吴克勤说,“小时候,从一出龙灯就开始跟着走,很晚都还舍不得回家。”
“我特别喜欢龙,因为龙高大威武很神气,现在我就想和爷爷一起学扎龙,我相信长大以后我扎的龙灯比爷爷扎得更神气,更威武。”吴庭兴的孙子吴昌锦假期每天都跟着爷爷学制龙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