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2月21日

从“村BA”现象透视中国式现代化之黔东南实践

□ 李家禄 邹艳红

“村BA”火爆网络,全球网民关注度达300亿次以上,成为后疫情时代一个世界级文化现象,被称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台盘“村AB”所展现欢乐祥和的幸福乡村模样,演绎了黔东南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黔东南实践典型范式。

一、“村BA”火爆场景体现了中国乡村人口众多的特色优势

随着媒体记者对“村BA”现象的深入追踪,深度挖掘,我们对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也有了一定了解。“村BA”作为一项集体篮球运动,与现代文化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上世纪初,中国乡村逐渐兴办现代中小学教育,培植了篮球运动的天然土壤。因为有足够数量的球员和海量的观众,在田间地头,在村头寨尾的树下坪子,在学校操场上,劳作之余,或农闲时节,或重大节日,村民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篮球运动。一项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县域风俗文化,也与一定的地理物质条件关联。榕江县地势相对平坦,有较宽阔的坪子建设足球场,足球运动发展较好。雷公山区村寨聚集于山窝,平地少,树木多,砍几棵树搭一个篮球架,建个半边球场,寨子里的人于此集中,劳作歇气或歇凉时,随时可以来上一场球赛。原州教育局长张荣根说:“‘村BA’不在台江出现,就会在雷山出名,这两个县都有深厚的篮球文化和群众基础。”源于黔东南乡村的“村BA”“村超”成为现象级的网络事件,除了得益于现代网络与抖音等直播技术,更重要的得益于巨大的网友基数。“村超”发源地榕江,据称有五万名以上的网络主播;“村BA”也是吸引上亿的关注度后,受到外交部发言人点赞,蜚声海外,引起海内外网民广泛关注,将其与美国“NBA”等量齐观,吸引“NBA”球员加入,引发网络海啸,成为后疫情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可以说,中国众多的人口与强大的网民力量,推动了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村BA”现象给我们带来一些深度的思考,在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中,也应从中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出发,着力发展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加大教育投资,厚植人力资本和释放人才红利;利用人数众多的网红主播,发出强大的中国声音,做大做强中国品牌。借助网络直播,中国与世界实现了零距离交流,推动更多中国商品流向海外,中国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国外优质商品的福利。

二、“村BA”体现了富裕之后村民强大的文化需求

“村BA”作为一种集体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黔东南地区人民的欢迎。在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伟大号召下,篮球运动在苗乡侗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台江县革东区女子篮球队,曾在全国农民运动会上取得不俗的佳绩。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出务工等原因,乡村年轻人逐渐减少,曾经热闹的球场破败了,篮球赛事逐渐没落。新时代乡村实现全面小康后,农民口袋鼓了,基础设施好了,路修通了,文化需求强烈了。篮球场重新修建起来,台江县90余个村,修建了202座篮球场,为发展篮球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和平安宁的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精神文化活动,渴望享受更多的幸福快乐。“村BA”借助全面小康的物质力量,把乡村文化体育活动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创造了一种农村生活新形态。

三、“村BA”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典型范式

传统乡村是一个宁静祥和的社会,维持传统的力量就是乡约治理,即以血缘为中心、以寨老为主导的乡村治理模式。流传于口头上的处罚最常见的就是“三个一百二”。改革开放前后,为解决农村治安问题,雷公山区的雷山、台江等县的苗族村寨,重拾议榔的传统社会治理手段和模式。分田到户后富裕的乡村,普遍制订了新的村规民约,规范农村社会治理,同时重拾传统文化,民间节庆活动逐渐得到恢复,体育活动重新开展起来。“村BA”现场,村民们唱着国歌开赛,穿戴银饰载歌载舞助兴,球到精彩处,敲打铜鼓锑盆助威,热闹气息爆棚,网民称氛围超过了“NBA”。中国篮协主席姚明通过视频看到“村BA”火爆场景,调侃说,我担心去到现场买不到票。一个小小的“村BA”形成了一个乡村幸福生活的燃爆点。吸引周边村寨村民加入,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参与,形成火爆的乡村市场。据驻台盘村第一书记张德介绍,“村BA”一旦开赛,每场次吸引数以万计的人员观赛,目前已吸引数以百万计的人员进出台盘,至今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观众和球员、包括旅游者都表现出极佳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正是台盘“村BA”吸引流量的地方。台盘村也将乡规民约和传统议榔的核心“三个一百二”用于规范和治理“村BA”,2023年8月,在比赛中,有一支队伍出现消极比赛,有违竞技体育精神,被赛事主办方处以“三个60”(60公斤米、60公斤酒、60公斤肉)重罚。志愿待客、热心服务,诚实守信的农村文明新风尚随处可见,以鼓励做好事,行公益获积分兑商品的爱心商店遍布苗乡侗寨,用制度措施鼓励村民行好事办公益,“尊重乡规民约,文明用语,不准喝酒闹事,不能赌博”,成为村民共同的约定。台江县委副书记杨璇说:“‘村BA’改变了台江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以前环境脏乱差,现在群众自发维护环境,主动打扫卫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台盘“村BA”是农村物质富裕之后出现的一个美丽文明现象,与传统竞技体育赛事比较,更加重视公平公正,更加尊重规则,更加重视球员道德风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典型范式,符合新时代农村道德构建和发展趋向,具有可供挖掘的深度内涵。贵州省体育界、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国家机构主动参与、推广,号召乡村体育运动学习“村BA”发展模式,赋予其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功能,彰显了“村BA”超强的魅力和神奇的吸引力。一个小小的篮球,能够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本质上就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共同向往与不懈追求。

四、“村BA”体现了黔东南乡村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

从“村BA”名称上看,属于草根篮球。立足环境是大山环绕的乡村,参与者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村球员,农民裁判,观众是一群纯朴的老人妇女小孩。鸭毛制羽毛球,木板做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在河坝拣石头做棋子,玩牛角棋,滚竹圈,坐木车等活动,是适应自然,与自然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典型范例。台盘“村BA”一群质朴农民在简易的球场上,玩得快乐,玩出了技术,玩出了水平,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现在,尽管“村BA”名气极大,有资本大佬对“村BA”品牌表现出极大兴趣,试图通过资本运作,将其打造成现代体育赛事,台盘村“两委”班子坚守初心,努力维护“村BA”的传统和自然生态:一是“村BA”坚守本土阵地,坚持露天赛场。二是参与球员必须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观众绝大多数也是当地农民,且不收取任何门票、停车费及其它费用。三是球队获胜奖品,是当地自然生产的稻米、鱼、鸡鸭等。2023年10月28日,在台盘村举办的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中,冠军广东沙溪队获得贵州小黄牛和苗族银帽奖品作为奖励。依托黔东南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围绕着“村BA”,以赛促文,打造民族文化宣传展示平台;以赛促旅,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了周边村寨及凯里、雷山等县市乡村文化旅游,促成了民宿等沉浸式体验旅游产业模式的升级;以赛促产、以赛促销,“村BA”赛场一间小小的线下体验店,出售关联农特产品,半年时间实现了80万元销售收入。台盘乡阳芳村“鲤吻香米”和稻花鱼卖出好价钱,亩产值达到1.8万元,推动了台江亩产万元田项目的启动和铺展。“村BA”出圈以来,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23亿元。“村BA”举办地台盘乡已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直接拉动台盘乡餐饮等行业消费超800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9500万元。通过深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潜力,推动旅游产品升级,提升了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苗乡侗寨一批集山地体育、传统美食、户外休闲、度假养生、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景点景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

五、“村BA”体现了黔东南民族民间和谐文化的典型范式

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黔东南土地上,居住着苗、侗、汉等多个民族。多民族互相共生,和谐相处。黔东南因此被称为“和谐之州”,民族民间文化典型是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这两种民族歌唱音乐,皆无伴奏、无指挥而能够千人唱,万人和,唱出同一音乐节奏和旋律;歌手们从小在一起演练,演唱上统一协调,生活上相互关心爱护,心灵上达到心心相印,从而能够唱出音调如此和谐的韵律来,为促进苗侗人民的团结和谐,促进与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汉、土、瑶、布衣等各民族和睦相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苗侗村寨还有一种劝和歌,专门为产生矛盾的村民歌唱,劝其和解和睦。因此,侗族大歌和苗族飞歌等民间歌谣是解决矛盾纠纷、促进民族融合的典型文化。在“村BA”“村超”赛场上,场上队员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精神,精诚团结,赛出友谊赛出风格。场下观众呐喊加油助威,场上场下融为一体。在预热的开场和中场体育,姑娘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助兴,民族歌手以苗族飞歌或侗族大歌,将现场气氛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正是“村BA”表现了和平的环境和发展愿景,承载了厚重的和谐民族文化,让这一发端于乡村的篮球赛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厚重的思想意韵、多元的文化意涵,成为后疫情时代一个极具现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人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和谐相处、更好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带来更深入的思考,产生了世界级的文化轰动效应。

“村BA”虽然诞生于一个小小的苗家山村,它是中国乡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落后走向文明的一个典型范本,由此观照中国乡村现代文明进步所走过的道路,对于研究中国乡村现代化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范式意义。

(作者分别为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中共从江县委党校教师)

--> 2024-02-21 1 1 黔东南日报 c243113.html 1 从“村BA”现象透视中国式现代化之黔东南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