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2月26日

刘满妹:“小脚”走出幸福人生

○ 通讯员 周燕 何小雨

自幼缠足,一生从未真正舒展过双腿自由奔跑,她是悲苦的;

家境殷实,自小得到同龄人少有的受教育机会,她是幸运的;

中年丧夫,柔弱双肩扛起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她是坚韧的;

已过百龄,在温馨的四世同堂之家尽享天伦之乐,她是幸福的。

从丰衣足食到举步维艰,从身体摧残到幸福满盈,跨过一个世纪的岁月长河,刘满妹平淡漫长、跌宕起伏的一生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悲喜同源,繁华与共。

自幼“裹小脚”

出生于1921年的刘满妹是岑巩县天马镇天马村人,她的父亲刘德章是湖南人。民国时期,刘德章在贵州做中草药生意时,与天马镇白岩村人石金莲相识相知相爱并喜结连理。

受封建社会“女子以脚小为美”“‘三寸金莲’好命运”畸形观念的影响,按照旧时代的裹脚习俗,刘满妹长到3岁时,其父母“疼女不疼脚”,开始给女儿“裹小脚”。

“‘裹小脚’就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让双足形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三寸金莲’,很摧残肢体。”刘满妹72岁的儿子陈德荣说,因为母亲从小被其父母逼迫“裹小脚”,这一生都不能走远路、不能干重活。她那一双异常瘦小而畸形的双脚,正是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千万妇女共同遭遇的缩影。

幼年上私塾

上世纪20年代,靠着做生意积累了不少财富的刘德章,将三个子女都相继送进私塾接受教育。自小熟读《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的刘满妹,认识不少字,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成为了她智慧人生、幸福人生的底色。

自幼书香浸润,刘满妹性格温和仁惠、重情重义。在陈德荣的记忆里,街坊邻里只要有需求,母亲总是有求必应,一辈子都没有和人红过脸吵过架,邻里关系一直都很和睦。母亲走在街上,人们都会热情地打招呼,并亲切叫上一声“满嬢”。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儿时读过的书,塑造了她成长的“精神内核”。在往后的漫长时光里,刘满妹即使身穿素衣,依然心有锦缎,那些融入身体的文字力量成了她抵御艰难际遇、跋涉困苦人生的“铠甲”。最终,她踏出了人生坦途。

中年遭厄运

1940年,19岁的刘满妹与羊桥乡姚寨村村民陈宗和结为夫妻。婚后,丈夫做小生意,刘满妹则在天马街上开了一家小餐馆,日子平淡幸福。夫妻俩共生育了14个子女,然而由于当时缺少母乳、医疗条件有限,仅有排行第八的儿子陈德荣存活了下来。

1964年,陈宗和因病离世。当时,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还处于严重困难时期。面对困境,家道衰落的刘满妹扛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她以自学的缝纫手艺为业,不仅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也让儿子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母亲视力不好,做工较慢,那时她每天从早上七点开始忙活,连续工作15个小时,能做出一两件衣服,一般一件衣服的价格是五毛钱左右。”尽管过去了60多年,回首往事,陈德荣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母亲努力挣钱,他就努力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获得了国家仓库每个月12公斤大米、4两菜油的限量平价供应指标。在母子俩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得到大大改善。

初中毕业5年后,陈德荣成家立业,扛起了家庭重任。他当过生产队会计、裁缝匠人、做过电器生意。那时候,夫妻俩一心挣钱养家,刘满妹就在家专心带孙并打理家务。一家人相互扶持、同心奋斗,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生活持续升级。

晚年“阅”幸福

“劝君劳心记紧紧,有儿千万入学堂;贫家不得养娇子,富家不得养恶儿……”如今,102岁高龄的刘满妹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她与儿子儿媳、孙儿孙媳和曾孙们生活在一起。平日里,除了晒太阳、散散步、聊聊天,老人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

“母亲80岁以后,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到2个小时的书,最喜欢看《劝世文》。”陈德荣说,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大大改善,母亲就执着于自己的心中欢喜,每天都手拿放大镜,对着繁体书,在礼义廉耻、孝悌忠信方面的书籍中追寻心中的“桃源”。如今,母亲虽已过百岁,但除了耳朵几乎听不见声响外,仍思维敏捷、记忆力强、行动自如,不仅能熟练使用各种家用电器,还能在不用手机、不带手表、不作记录的情况把日历记得清清楚楚,每月坚持定时吃素,5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坚持阅读养心,在喧嚣生活中丰盈精神世界;恪守养生之道,透过饮食管理延缓身体机能衰退。在陈德荣看来,这是母亲延年益寿的秘诀。

“老人健康长寿,是子孙最大的福分。”刘满妹的孙子陈贤均说,在奶奶的影响下,一家人相亲相爱、孝思不匮,姐弟四人也都勤奋好学、笃行致远,“母慈子孝家和顺、事业兴旺生活美、儿孙绕膝福满堂”的幸福生活代代相传。

--> 2024-02-26 1 1 黔东南日报 c243576.html 1 刘满妹:“小脚”走出幸福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