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畅
今年春节期间,社交平台上诸如“有哪些表达祝福的词汇”“拜年时怎么说显得有新意”的帖子引发很多关注。走亲访友不知该说什么、拜年信息要复制粘贴……不少年轻人觉得自己“词穷”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2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交流方式逐渐多样化,而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成了线上交流必不可少的输出方式。脱口而出的网络流行语和以表情包代替文字的交流方式反映出的是当下年轻人表达方式趋于同质化以及词汇量的匮乏。
“词穷”实际上是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用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年轻人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但是完全依赖于流行语和表情包会使自己在交流过程中不再注重遣词造句,久而久之,便会出现话到嘴边却不知道如何说的现象。这对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的表达方式造成了冲击,进而影响了语言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
不仅仅是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还有充斥各大平台的短视频同样在退化年轻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短视频直白、浅层次的输入模式致使年轻人更愿意做一个倾听者和信息的接收者,降低了深层次思考和表达的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
走出“词穷”困境需要“内外兼修”。首先,改善网络语言环境是走出“词穷”困境的第一步。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
同时,对于年轻人来说,改变网络生活习惯、有意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词穷”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带着思考去读书,消化书本知识转为自己语言,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减少对虚拟环境的依赖,在交流中不断增进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