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蕴锦 刘光远
2023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夯实农业基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突破,富硒产业的发展丰富了高端农产品市场、改善了耕地土壤环境、激发了城乡消费增长,为农民增收致富、乡村产业兴旺起到催化剂作用。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富硒土壤资源,应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建立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持续助力民富村兴。
一、发挥科研之力,夯实产业基础
硒资源的稀缺性使富硒产业具有区域发展壁垒。贵州省硒的地质分布特点是典型的不连续斑点分布,呈蜂窝状,导致天然富硒农产品硒含量也不稳定,同时大部分农作物无法吸收土壤中的硒含量聚集于自身,使得大多富硒农产品无法达到相关的富硒标准,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待提升。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生产水平。需加快建立贵州富硒产业发展协会,搭建研、企、人合作平台,切实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通过联合地质学、农学、经济学等行业专家定期开展科研交流,组织专家进企业,进行产业发展指导,开展人才培训、技术服务,使生产提质增效。二是科学分析比较优势,明晰产业定位。通过寻找出在发展富硒产业中贵州省差异化的禀赋特性,集中资源建立细分产业的发展基础,例如利用贵州省部分区域已具规模的枇杷种植产业产能现状,研究提升富硒含量与富硒品质,在存量相对优势前提下扩展富硒品类的产能规模。
二、明确目标导向,强化顶层设计
贵州省作为无平原省份,借助富硒技术,念好高效农业“山字经”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农增收、治理生态、振兴乡村的有效举措。目前,开阳县富硒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应以点带面,不断延长富硒产业链在全省开枝散叶。一是因地制宜,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首先,应提高富硒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其次,合理统筹富硒产业布局,以全省统一规划发展视角,优化富硒产业链,建设富硒农业种植带、富硒产品精深加工点、富硒技术服务站、富硒产品检测网,防止同质化竞争,提升富硒产业流通效率,推动富硒产业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具潜力的“三农”经济增长点。二是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障富硒产业富民利民。以优化省域产业集群为核心,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方式,扩大富硒产业发展的受众规模,加深区域生产资源的参与程度,使之富硒产业的发展能够凝多方之力、结特异之果。以扩大富硒产品种植者分配比例来保障富民利民的目标方向。在加强富硒产品种植者劳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计量富硒产品广大生产者的实际投入价值,实现富硒产业富民兴村效应科学化、合理化、透明化。
三、汇集创新之能,打造优特品牌
品牌是提升富硒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市场是富硒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创新生产方法与产品体系、聚力打造优势突出的品牌才能够放大富硒产品的经济价值。一是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品牌潜力。目前,贵州省已拥有“印象硒州”区域公共品牌、 “开阳富硒茶”“开阳富硒枇杷”国家地理标志品牌,获得“中国硒州”“中国富硒农产品之乡”等美誉,“丹寨硒米”“凤冈锌硒茶”等知名品牌产品都很受消费者青睐。由此,相关企业可与省市县融媒体建立深度合作,拍摄系列宣传片如富硒食品科普、富硒农业纪实、富硒旅居故事等,在央视频道、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富硒文化,持续夯实筑牢品牌基础,激发消费潜力。二是深化调研工作,精准定位市场。抢抓政策机遇,加强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发展战略。成立省级专班小组,统筹汇总贵州全省富硒产业发展条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定位或挖掘市场,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营销,以自愿、自营、自发为原则,协助企业开展富硒产品的推介和展销,提高富硒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水平。
四、建设人才之路,擘画产业蓝图
硒资源的生产开发具有较强的技术壁垒,因此,富硒产业的发展在产、学、研等多层次的人才队伍建设上都需要不断持续地进行发力。一是加强富硒产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贵州省应当加大对富硒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新锐等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成果转化奖励比例。打造一批富硒产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平台,如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加强富硒产业的技能人才和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贵州省应当加大对富硒产业的技能人才和服务业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与国内一流高校和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教育基地、研究生班、技能培训中心等,提高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富硒产业的技能人才和服务业人才示范基地,如富硒农业技术学院、富硒生物技术研究院、富硒产业商会等,促进人才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强富硒产业的技术和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支持人才开展富硒生物强化技术、富硒功能性食品、富硒生物制品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现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富硒茶、富硒蔬果、富硒食用菌等产品为依托,打造一批富硒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示范项目,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形成人才兴业、业促才进的民富村兴新景象。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