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3月06日

深刻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

□ 吴高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方法,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初心和使命,纵观百年党的恢宏历程,树牢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关键理想信念之基。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重要意义

古人有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出为官者的基本为政之德和朴素的政绩观。要“以史为镜”正确看待正确政绩观,把握新时期树牢正确政绩观重要意义。

(一)深刻把握正确政绩观的历史镜鉴。先秦时期,儒家就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到了秦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六国,但严苛的法家法制,导致社会民众的不满,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这是唐太宗即位“以民为本”政绩观的核心内容,铸就了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的伟业。“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得到健康稳步成长,是反观中国历史以及原苏东国家的共产党,甚至世界演进历程,坚持人民至上的正确政绩观是科学的,不仅能指导党的前进路线,而且能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走好、走稳中国这条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二)深刻认识正确政绩观的现实意义。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等在干事创业中的体现。党员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对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至关重要,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其反映出的学理和哲理,归根到底就是要树牢为民宗旨意识这个政绩观,才是能够让党的策略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一以贯之继承和弘扬党的初心和坚定人民立场观点,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三)深刻把握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时代使命。每一个政党都有各自的追求,是为财团利益争权还是为人民谋利?关键看这个政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观百年党史,畅愿景目标,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充分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树立树牢正确政绩观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一个个不可能,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需持续保持清醒头脑“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政绩观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为广大党员干部立身处世、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人民至上为“政绩为谁而树”提供价值追求。《共产党宣言》郑重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3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倡导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形成“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干部作风大为转变,闽东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35年后,当地持续运用“四下基层”这一“法宝”,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注入了源头活水,为我们党在为民宗旨上奠定科学理论思想和工作方法。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树什么样的政绩”提供重要抓手。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视察时,明确要求我们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政绩,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出发,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充分彰显了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情怀。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工作,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坚定立党为公为“靠什么树政绩”提供政治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党性的高度鲜明指出了正确政绩观的评判标准,为党员干部充分认清党性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方向指引。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大与小、远与近、亲与疏、难与易、缓与急”等五个辩证关系。

三、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一)“以案为鉴”增强正确政绩观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公与私、上与下、大与小、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干净与干事”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以案为鉴,深刻剖析由于政绩观偏差错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的典型案例背后的原因和根源以及教训,举一反三纠正政绩观偏差问题。着力解决好为谁用权、怎样用权这个关键,以正确的权力观保证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从而更好地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最高目标,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对先进典型要常学常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学先进、争先进、当先进良好局面。

(二)实干担当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典型的政绩观偏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工作落实”,“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这些重要论述,从党性的高度鲜明指出了正确政绩观的评判标准,为党员干部充分认清党性的决定性作用提供了方向指引,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把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落实到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切实把正确政绩观体现在砥砺政治品格、锤炼党性修养上,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三)深化对“六个必须坚持”的认识。“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对于进一步激励和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意气风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切实把“为民造福是最大的政绩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工作成效上。

(作者单位:中共锦屏县委党校)

--> 2024-03-06 1 1 黔东南日报 c244672.html 1 深刻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