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元钰
苗族、侗族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世居民族、主体居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长处,创造了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锦屏文书就是黔东南民族团结进步的璀璨篇章,对构建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绿色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研究贵州,乃至全国明、清、民国的历史,中国早期资本运营模式和马克思林业经济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
清水江是贵州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黔南贵定县斗篷山南麓,过都匀市境即进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流经该自治州麻江、丹寨、凯里、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黎平、锦屏、天柱等10个县市,流出天柱县境与氵舞 阳河汇于湖南省黔阳县后称黔江,下称沅水。后入洞庭湖,注长江。清水江自进入剑河县境后的中下游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得该流域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素有“林海”之称,明、清两代以迄今日,都是全国木材特别是杉木原材的重点产区之一。
由于清水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山林遍布,少有农田,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贵州正式建省。特别是清代雍正年间贵州巡抚张广泗进行改土归流、疏浚清水江河道、整顿木材市场之后,中央王朝对清水江流域的开发加快,采办皇木更是规模空前,随后民间木材贸易也逐渐兴盛。因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从事农业,更依赖山林谋生,混农林业成为特色且常态;在行政区划上,这里处于湖广、贵州之间,经历了由湖广而贵州的变动。在封建王朝国家体制下,这里分别存在过州县里甲、卫所屯堡、土司系统以及脱离王朝管治之外的苗寨、峒寨组织。这个地区进入王朝国家体系因此也经历过相当长的变迁过程,土司、卫所和州县体制纠缠在一起,互相吸收转换;种类繁多的“生苗”“熟苗”“侗人”和“民人”等族群分布在这个区域错居流动。
特殊的历史进程、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和族群分布,使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村寨产生并保存下了以混农林契约为主要内容、主要特色的反映明、清至民国时期这些地区混农林业与苗族、侗族人民生存发展关系的契约、簿册、碑文、诉讼词等原始文献材料,并称之为“锦屏文书”。据调查统计,锦屏、黎平、天柱、剑河、三穗、台江等县苗乡侗寨中保存的锦屏文书有50万份,其中已征集到有关各县和州、省档案馆及有关研究机构的有23.8万份。2010年2月22日,锦屏文书入选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三批项目,成为贵州民族文化进入国家级保护项目的大品牌。
锦屏文书是苗、侗等少数民族用汉文书写的文书,深刻反映了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这一地区混农林经济、社会的缩影。它不仅表现为“汉字入边”“儒学下乡”,边远苗侗地区接受朝廷“王化”的过程,也表现为苗族、侗族地区积极学习、引进汉族等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吸收、优化过程。锦屏文书作为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地区契约文化形成、传承和演进的重要载体,是黔东南民族团结进步的璀璨篇章,对构建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绿色文明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研究贵州,乃至全国明、清、民国的历史,中国早期资本运营模式和马克思林业经济理论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
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要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历史上,苗族、侗族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学习和引进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
锦屏县茅坪镇茅坪村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龙大道(1901年10月—1931年2月7日),于民国八年(1919)春搭乘木商顺流而下的木排从清水江过沅江、长江到达武汉求学,继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外出上海、莫斯科等地寻求革命真理,后又参加组织领导上海、武汉工人运动,主持中共浙江省委工作,成为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袖、上海总工会秘书长。后因叛徒出卖被杀害于龙华塔下,年仅30岁,是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
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侗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1967年2月3日),于民国六年(1917)外出省城贵阳求学,继而辗转云南、四川,后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并任军需官,随军赴粤参加北伐。十七年(1928)春参加湘南起义,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在留存至今的数十万份锦屏文书中,既有反映苗族、侗族先民外出求学的记录,更有关于他们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从汉族地区聘请贤达人士到苗乡侗寨传道授业解惑的记载。锦屏县平略镇平鳌村至今还留存有一份该村苗族先民姜世法,为得到“盘川”“下南京”求学,于光绪肆年(1878)正月廿一日变卖佃栽杉木“栽手股份”的文书。
上述平鳌苗寨,还保存有一份《乾隆五十年(1785)八月初二日平鳌、扒洞众姓人等拖边榜、乌革溪山分山合同》,署名为“南昌府丰城县唐孔连代笔”的文书。锦屏县平秋镇石引侗寨,其寨中田坝空地上更立有一块“大清道光三年岁次癸未(1823)端阳月谷旦立”的石碑,碑文序言载明:“家有塾,党有庠,州有序,国有学,凡此皆教育之地而人才所由兴者也。我石引僻居斯土……于是乎在是书馆之成,其俾(裨)益于子弟之良多矣。”
先有思州,再有贵州。“思州石砚”是我国历史上开发利用较早的“八大石砚”之一,闻名遐迩。锦屏县彦洞乡仁丰村侗族先民,为学习、引进汉族先进文化,于嘉庆年间慕名到思州请来先生创办私塾。至今,村中还保存有数份嘉庆年间署名为“思州府茆会元代笔”的文书。此后,仁丰村人才辈出。全村虽230多户,不足千人,却是锦屏县出任教师最多的村寨。
锦屏县彦洞乡瑶白村先人龚文昌、滚路贵于清代光绪年间到湖南羊溪浦口拜师学艺,龚文昌学汉戏,滚路贵学玩龙、地理。学成归来,根据本地特点,进行编剧、排导、画脸谱、练唱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侗戏艺术,也使龚文昌成了瑶白侗戏大祖师。清水江流域苗村侗寨留存的石碑,有的往往也刊刻有“宝庆府石匠”某某某之类的文字,宝庆府即今湖南省邵阳市,也说明了这些地区积极引进和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苗村侗寨社会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发展。
三
随着锦屏县境王寨和茅坪、卦治3个木材市场的形成和木材贸易的长期兴盛,使以锦屏县为核心的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地区成了苗族、侗族、汉族和其他民族聚集、交流的大舞台。数百年来,清水江流域木材交易以王寨和茅坪、卦治这“三江”为核心,除了这3个木材交易市场轮年当值(时称“当江”),再无它店。自王寨、卦治而上的清水江两岸,凡经营木业者皆为当地商人,以苗族、侗族为主,这些“山客”(或称之为“山贩”“上河山客”“上河山贩”)只能运销木材于王寨等“三江”,而来自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三帮”“五勷”“十八帮”240余家木业商帮来锦屏经营木业(或称之为“水客”“下河水客”),也只能在“三江”购买木材。即“山客”与“水客”之间,不能直接交易,必须经由三寨之木行中介方可成交。
同时,随着木材采运贸易的兴盛,也吸引着外地特别是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客商、平民甚至是破产者或失业者聚集到清水江流域,与当地苗族、侗族人民租赁山场、挖山栽种,并在林间间作小米、玉米等农作物和桐油等植物,解决生计问题,之后在此定居下来。有的干脆受雇于山场主,靠卖苦力为生,与山场主人一起谋利,共同开发森林资源,进行人工造林等混农林业生产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林业生产技术,造就了清水江流域保持山青水绿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典范和核心的锦屏木商文化、锦屏文书文化,进而形成了当今苗族、侗族等大聚居、小杂居的各民族大融合居住格局,也形成了当今清水江流域“千年原生态,万象黔东南”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大格局。
即便是清水江流域的苗族、侗族先民也加强互动和交流,从此苗寨到彼苗寨、此侗寨到彼侗寨或从苗寨到侗寨、侗寨到苗寨“佃山造林”或买木经营。如《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二月初六日斩牙寨姜养都等都吉奈山坡栽植杉木合同》、“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初一日石引刘家朝到平鳌买汪度库山砍伐分银单”,载明“卖汪度库山木与姜登云、(平秋镇)石引客刘家朝砍伐”。
因民国时期特别是明、清两代都是使用白银、铜钱等金属货币,每笔交易所需的货币都达几十斤上百斤重量。笔者还在平鳌寨发现有这样一份文书,是光绪八年(1882)三月廿四日卖“南从借”(山名)共山的《分银单》,记载当时花“三百文”铜钱请伕(民工)从卦治挑钱(铜钱)到平鳌寨兑分的情形。这些“山客”(本地木商老板)不以铜钱难带而拖欠,也不麻烦民工自己到卦治“木市”领取,更是展现了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重信誉、讲诚信的契约精神——锦屏文书诚信文化。
(作者单位:锦屏县铜鼓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