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3月08日

力争做大山里的“新茶人”

—— 记“贵州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毛鹃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作为一名基层的‘茶人’,能够荣获‘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不仅是个人荣耀,也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骄傲。”近日,雷山县毛克翕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毛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力争做大山里的“新茶人”,以此次荣誉为动力,带领乡亲们把生态茶产业做好,为实现更大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毛鹃是雷山县非遗银球茶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2017年,为把银球茶传承下去,毛鹃离开工作了10年的雷山县旅游局,从爷爷和父亲手中接过制茶接力棒。爷爷嘱咐她,一定要把银球茶守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茶农的日子过得更好。

担子是接过来了,但对毛鹃而言,“转型”并非易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专业知识需要掌握。“从采茶到制茶,一点点从零学起,光是将茶叶捏成球这一个步骤,我都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学会。”毛鹃告诉记者,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更大困难,是如何做大做强“银球茶”产业。

在毛鹃看来,要想继续做大做强“银球茶”,只有不断开拓市场,用“互联网+”思维来营销运作“银球茶”品牌。为此,她经常参加全国茶展,去现场展示分享银球茶,给用户最直观的饮用体验;另一方面,她用抖音等新媒体把茶园风光、采摘过程、冲泡工艺等拍摄成视频传播出去。

“我当时就在想,通过新媒体手段,不仅宣传了银球茶品牌,带动产品销量,同时也给自己的传承之路带来了新的能量和关注,实践下来,的确受益很多。”2020年,在毛鹃带领下,公司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成为了规上企业,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使用雷山银球茶地理保护标志使用权。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毛鹃让公司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并请省内外茶叶生产发达地区名师到公司及茶叶基地进行业务技能指导。通过不断培训,当地茶农科学管理茶园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茶叶加工能力也得到增强,加工工艺不断更新,种茶户与加工厂敢于打破传统的种茶与制茶方法,探索出一条机制名优茶创新之路。

2021年,公司再次引进高科技设备,有效提高生产力,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与此同时,毛鹃带着团队致力先进技术研发。近年来,公司围绕茶叶加工工艺的技术问题,成立研发小组,对茶叶的加工工艺关键技术进行研发与应用,有效提高茶叶加工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带动雷山县茶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在发展好产业的同时,毛鹃没有忘记回馈社会,该公司曾多次派遣技术骨干下乡蹲点指导培训,无偿捐献20余万元化肥物资给农户;每年教师节、建军节、春节等节庆期间,走访慰问教师、军人家属及困难群众,并为他们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同时,她积极参与助学公益事业,资助何可梅、何可吉、李艳艳等学生助学金及生活补助。在疫情期间,向部分企业、村寨及雷山县红十字会捐赠物资和资金,累计超过10万余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这些年,在毛鹃的带领下,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实现公司、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多方收益。近几年来,实现茶叶产量由138吨增长到200吨,茶叶销售收入从1000多万元增长至2000多万元,创税收从20多万元增至50多万元,带动农民收入1200万元。

“过去雷山的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现在的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我的任务就是带领更多乡亲通过茶产业致富。”毛鹃说,下步将进一步做优茶品质,做强茶品牌,推动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弘扬贵州深厚的茶文化,讲好贵州茶故事,尽心尽力推广贵州茶。

--> 2024-03-08 —— 记“贵州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毛鹃 1 1 黔东南日报 c244967.html 1 力争做大山里的“新茶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