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余天英) 随着气温渐渐回暖,春管、春耕、春收在黔东南大地陆续展开。农民们着手精选良种,管护幼苗,采收蔬菜、食用菌……田畴沃野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的忙碌图景。
走进丹寨县兴仁镇城江村西瓜育苗基地大棚里,成片的绿色瓜苗整齐有序地排列在育苗床上,工人们忙着扦插嫁接,积极开展60万株西瓜育苗工作。
“年前就来育苗了,从早上7点钟干到晚上,做得快能完成1800株,做得慢就1300至1400株这样。”基地工人杨引鲜说。
“我们育苗好了,客户拿去栽,抗病能力强,结出来的西瓜又大又甜,好销售。”城江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永华说,为提高育苗产量,保证育苗质量,瓜农们采用植物组培、扦插嫁接等技术,有效弥补了西瓜自生苗种植中存在的幼苗存活率低、果实大小不一、抗病虫害能力差等缺陷。今年城江村培育的60万株西瓜苗可获得60万元左右的收入,村里同时种植2000多亩(1亩=0.0667公顷)西瓜,预计今年西瓜产值可达到2400万元左右。
近年来,丹寨县依托交通区位和地理环境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西瓜种植产业。2023年,全县大棚西瓜种植面积4000亩,实现产值8000万元,带动1200人增收。西瓜产业已经成为该县一张亮丽的精品农业产业名片。今年丹寨县预计种植西瓜4500亩,产量约1.8万吨,产值有望突破9000万元。
这几天,在岑巩县思旸镇磨寨村菊花蔬菜种植基地,村民们忙着采收菊花黄心菜、打包、装袋,准备销往广州。“今年试种了12亩菊花黄心菜,通过采收的情况来看,一亩地能收2000公斤,每公斤批发价5元。这次收割后,就马上种植包菜,在端午节前就采收包菜,接着就种植水稻,大家一年四季都不闲着。”磨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启磊说。
据了解,为不断优化村里产业结构,磨寨村利用坝区资源优势,推行“稻+菜”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实现一田多用、一地多收,助力乡村振兴。“我家土地租出去了,过完春节就来这里采收蔬菜,一天也得100多元钱贴补家用。”思旸镇磨寨村村民项金群说。
在镇远县羊场镇龙洞村,放眼望去,菌棚里一朵朵羊肚菌撑起褐色的“小伞”,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手拿小刀,忙着采摘新鲜的羊肚菌,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
“今年,我们的羊肚菌分为两个品种,平均售价每公斤30元,这些羊肚菌都是订单销售,重庆、成都、浙江等地客商向我们预订了的。”龙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国乾说,今年羊场镇的羊肚菌产业预计带动群众就业3000余人,实现产值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