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婷
周末跟女儿去河堤散步,女儿扯着我的衣角:“妈妈,快看,好多风筝呢!”抬头,空中已是风筝的乐园:老鹰、蝴蝶、蜻蜓,还有动画片里的汪汪队、爱莎公主,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草地上奔跑着孩子、大人,笑容绽放在他们的脸上。
蓦地,记忆中那个似曾相识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呈现开来。那个乍暖还寒的春日,风刮得挺大,当老师的爸爸说要给我们做一个风筝,我和哥哥兴奋地跳了起来。
爸爸让我们坐下来,开始给我们讲有关风筝的故事。风筝最开始不叫“风筝”。据说最开始时,墨翟研制三年用木头制成,叫“木鸢”。后来鲁班用竹子制成了竹风筝,直到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才被称为“纸鸢”。楚汉相争时,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南朝 “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用放风筝的方法向外求救。
说完这些,爸爸便去竹林里砍下一根竹子,用弯刀剖成两半,削成细细的竹篾条。我赶紧屁颠屁颠地拿来了针线篼,爸爸把两根竹篾条十字交叉,在竖着的篾条三分之一处用缝衣线绑牢,再用其他的篾条在两根篾条四周扎成一个或圆形或方的模样。
爸爸让我和哥哥找来几张白纸,问道:“金鱼、燕子、蜈蚣,老鹰模样的风筝,想做哪一个?”我和哥哥都嚷着要金鱼。爸爸点点头,麻利地握着那把大黑剪刀,三两下便剪成鱼儿形状,哥哥自告奋勇地在纸上画上金鱼的眼睛、嘴巴,我用彩笔涂上了颜色。我们剪下几个纸条,做成飘带,鱼尾就形成了。爸爸小心翼翼地用浆糊把金鱼粘在篾条上,晾一晾,接着在竹篾条的十字结处系上了长长的线。如此,风筝便做好了。
接下来要放风筝了。爸爸说,山坡上没有树木遮挡,挺空旷,风大一点。我们沿着乡间小路,嗅着芳草的气息走向不远处的山坡,身后跟着同样兴奋且摇着尾巴的大黄狗。绿草如茵的山坡上,爸爸举着风筝,边跑边放线,风筝乘风而上,我和哥哥都欢呼起来。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放风筝,风筝扑腾了两下就掉在地上了。爸爸笑着教我:“婷儿,你个子矮一些,刚开始不能放长线,等风筝逆风起飞了,感觉手中拉力增加时再一点点放线,当拉力减少时,便收一些。”我在爸爸的指导下,从山坡上跑下来,又从山坡下跑上去,不断调整着手中的线,即使气喘吁吁、汗水浸湿了衣衫也全然不顾。
当我们躺在草地上休息时,爸爸不紧不慢地告诉我们:“过日子就像放风筝,风筝如同梦想。当手中的线紧了,生活有压力了,可以适当放松;当拉线太松找不着目标时,又可以紧一紧。如此调节,既能让我们的梦想高飞,也可以让生活变得舒适。”我和哥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那时的我们,还未能完全理解爸爸话中的深意。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渐渐领悟了爸爸的那番话。每当我工作压力大时,松松手中的线。节奏变慢时,又适当紧一紧手中的线。原来人生的智慧,在儿时爸爸已经告诉我了。
如今,每当我看到天空中飞舞的风筝,我都会想起那个美好的春天,想起爸爸的智慧和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