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3月20日

关于重振“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思考

□ 麻勇恒 王大志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体制下,要想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因占有市场份额的大小总体上决定了经济主体在参与竞争中可能获得的利润大小或经济总量。市场对于发展如此重要,那就有必要对市场的本质及其与产业、品牌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认知。只有准确地认知了市场的本质,才有可能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进而理解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应当展开的举措。

一、市场的定义、分类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在经济学框架下理解,所谓的市场就是产品(货物)获得流通进入社会网络满足消费需要而实现价值变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真实的物理空间,如菜市场(超市)等,也可以是虚拟或半虚拟的空间(如网络交易空间)。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产品的价值变现,实现对产品(货物)的定价。然而,若狭义地理解市场,它似乎只属于经济学范畴。但事实上,市场只是若干种社会“场域”中的一种。但无论何种类别的场域,都具有相通性,那就实现相应的资源交换,完成相应资源的价值变现。只不过不同类别的场域中所遵循的交易规则可能不太相同而已。

那么,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凭借什么去占有市场呢?显然,在合法的前提下只能凭借所据有资源与产品(品牌)去占有市场。因此,对于参与市场竞争的任何主体而言,都需要对自己据有资源(产品)进行必要的价值评估与存量盘点,着力弄清楚自己可以赢得市场空间且可持续生产的产品是什么,目前它是什么状况,面临怎样的机遇等。在此前提下,思考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运作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二、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产生与失声

(一)“东方斗牛文化品牌”是凯里市斗牛协会运作的产物

斗牛习俗,是黔东南州苗、侗等多民族共享的一项民俗文化事项。1984年,凯里市斗牛协会作为民间社团组织应运而生,凯里斗牛文化因此走上了复兴之路。从此,凯里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斗牛文化在市斗牛协会的组织引导下,由民间、分散、自发的组织活动开始走向“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轨道,开创了斗牛文化产业化运作的新局面。

凯里市斗牛协会是一个以弘扬凯里斗牛文化为宗旨的民间社团组织,成立以来一直利用元旦、春节、清明、五一、吃新、州庆、国庆、国际芦笙节等节假日期间成功举办了60余次2700余场斗牛活动,参赛斗牛达5000多头(次),牛主们从历次的斗牛比赛中获得的资金收入约为500余万元,极大地弘扬和较好地发展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东方斗牛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市斗牛协会在2004年的凯里国际芦笙节举办的斗牛大赛中,参赛斗牛达198头,连续斗了4天才结束。经此赛事后凯里东方斗牛便产生强大的文化冲击波而声名远播,为海内外游客知晓与喜爱,展现出这一民俗文化事项所蕴含的强劲市场穿透力,凯里“东方斗牛文化品牌”也自然应时而生。

(二)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失声

凯里市斗牛协会在推广东方斗牛文化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民族文化价值变现的路子,自21世纪初就以合作集资的形式,在原凯棉厂修建时留下的斗牛场(占地面积约为120亩)空地上建起了15000个座位的封闭式斗牛场,观众购票入场观看,不仅提高了斗牛文化档次,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凯里市斗牛协会不断的精心运作下,斗牛文化逐渐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成了展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场域。许多外地客人特别是国外游客看到多姿多彩的斗牛表演后,无不异口同声赞扬凯里的民族斗牛是东方斗牛的一绝。有的说,可与西班牙斗牛相比肩,有的说比西班牙斗牛文明精彩。

正是在凯里市斗牛协会不遗余力的努力下,凯里斗牛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民族风格,以及回味悠长的韵味被赋予“东方斗牛文化”的金字招牌,这块金字招牌慢慢地赋予了凯里,也赋予了黔东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但遗憾的是,自2008年因凯里市扩容建设使得建于原凯棉厂的凯里东方斗牛场被规划征用而拆除后,原本已经形成的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因失缺场地就再没有发声的机会。从此,凯里市作为州府所在地理当具有的“民族文化引力效应”就大大打折了;同时,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整整15年来的缺位与失声也对凯里市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造成了自我抑制以及难以估量的损失。

三、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建议与举措

为重新找回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市场占位,重振凯里市民族文化旅游业原本应该具有的市场活力,建议迅速重振凯里市“东方斗文化品牌”,并通过产业化运作释放凯里市厚积的民族文化能量,借品牌文化力的影响驱动凯里市的乡村产业振兴,进而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上实现后发赶超式发展。

(一)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可行性

(1)东方斗牛文化,是自发于民间的重要民俗文化事项,具有广泛的民间群众认同基础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民众认同,是产业做大做强可借之“势”之所依。从这个层面上看,通过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是“借势发展”,顺势而为,可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2)凯里市斗牛协会通过多年探索和创新对于如何运作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模式与经验,只要解决场地(硬件建设)问题就可正常运作。

(3)由于有广泛的民众认同基础,通过民间集资解决政府渠道的资金困难问题容易实现。

2、必要性

(1)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是借民族文化之力,汇聚民众力量与智慧推进乡村振兴的产业手段。

(2)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可以与“村超”“村BA”一样,除了进一步增进乡村社区凝聚力和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3、举措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是民众之所盼的重大事项,其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具体举措,大致可以如下。

一是在硬件运作上,要尽可能盘活现有斗牛场。据相关部门统计,凯里市有大小斗牛场地130 余处,其中设施较完善的有华恺、白午、九寨等斗牛场,有一般安全设施的斗牛场有30余个。建议在重要节庆假日期间,借助黔东南州在节庆期间的旅游热潮,在现有斗牛场本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规则组织斗牛赛事,重新点燃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之烈火。

二是在软件建设上,要加大对斗牛文化品牌的系列研究。要通过研究形成对斗牛文化品牌内涵的权威解读,为“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做大做强提供合法性学理性支持。

三是在权益分享上,赋予凯里市斗牛协会作为权威合法民间团体组织重大斗牛赛事的合法性。市斗牛协会事实上是“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无声创建者,对“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创建与前期的组织化运作做了贡献,宜适当赋予协会组织斗牛赛事的权利并因此而分享“东方斗牛文化品牌”运作产生的相关权益。

总之,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是占有文化旅游市场的重量级产品,需要予以高度重视;而重振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最终价值指向,就是充分盘活凯里市厚积的民族斗牛文化特色优势资源,让凯里市“东方斗牛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化与产业化运作形成多维产业链,由此构筑凯里市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与亮点,进而提升凯里市作为黔东南州府所在地在引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的“领头雁”功能。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

--> 2024-03-20 1 1 黔东南日报 c246242.html 1 关于重振“东方斗牛文化品牌”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