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谢释与
“给家人们送一波福利,让全国各地的朋友们能吃到咱们的高山紫薯,今天在直播间2.5公斤装一盒只需29.9元。”在台江县台盘乡棉花村村委会直播间里,驻村第一书记刘开福正在卖力地吆喝,给网友推介棉花、阳芳、红光、龙潭四个村的特色农产品。仓库内,数名村民正在忙着打包,准备将各种特色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乡村要振兴,首先要发展产业。南方电网公司贵州凯里供电局派驻台盘乡棉花村、阳芳村、龙潭村、红光村的4名驻村第一书记,以夯基础、抓品质、树品牌、接市场为目标,加快推动各村产业发展。
深挖土地资源谋“特”力
如何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棉花村、红光村做足“特”色文章,不断深挖适合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精心打造精品产业,“茶+薯”“茶+果”成了驻村第一书记刘开福、肖群峰的心头大事。
“刘书记,我家去年种了3亩紫薯,今年想扩大到5亩。”在棉花村村委会门前,村民张仁明与今年想扩大种植的其他村民围在刘开福身边。去年,棉花村紫薯收获80吨,村集体收入25.6万元。
在红光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肖群峰和村干部坐在一起激烈讨论,“有了这个茶叶加工厂,今年大家都想参与到 ‘茶+果’的种植里面,不只依靠年底分红,粗算今年增加120亩土地……”
目前,红光村致力于打造“茶+果”产业,已拥有茶叶种植基地550亩,今年年初还成功建成运营制茶加工厂,真正实现茶产业向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发展。去年,红光村村民人均月收入达4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4.39万元。
“去年,我家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分红7000元,今年我想通过参与种植得到更多收入。”村民李方兰高兴地说。据悉,红光村的茶叶种植基地由杭州茗辰农业有限公司与红光村集体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运营,带动200多名村民参与。为把“茶+果”这篇文章做好,红光村积极盘活村内的豆制品加工厂、养猪场、闲置食用菌大棚,打造了“废弃豆渣养猪、猪粪制肥种茶”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如今,“绿色小叶片”变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金片片”。
精准对接产业聚“兴”力
龙潭村特色产业立足“水”的资源,深挖“特”的价值,延伸“产”的链条。该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朋积极参与对口帮扶的台江县鲟鳇鱼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就业政策,为群众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
“陈书记来了之后,村里干什么都能成,大伙儿也都愿意跟着忙活,谁也闲不住。”村民李志生一边撒着鲟鱼饲料一边说。李志生在陈朋的帮助下,到鲟鳇鱼三产融合示范园务工,每月都有稳定收入,解决了他一家7口人的生活后顾之忧。
据了解,鲟鳇鱼三产融合示范园是一个以鲟鱼养殖繁育为基础、生产加工销售为重点、科普休闲观光餐饮为延伸的现代渔业农业产业园,年养殖商品鲟鱼2000吨,年销售额5000万元。龙潭村近20人在该园区就业。
做好加法赋能添“活”力
在阳芳驻村的第一书记潘华清以“加法”赋能促帮扶提质,扎实推进“产业+旅游”共建。
“去年,我家接待了1225名游客,纯收入4.5万元。”村民杨征程自“村BA”火爆出圈后办起了农家乐,生意火爆程度超出他的预期。村里的农家乐办起来后,潘华清从中协调,让脱贫户与农家乐联手,脱贫户自家种的蔬菜瓜果、养的鸡鸭鱼也有了稳定的销路。去年,阳芳村开办3家农家乐,累计接待游客约3500人,村民人均纯收入15935元,同比增长2371元。
“今年,我们计划将村里可利用的15户农户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积极打造‘亲水田园·幸福阳芳’,让游客在阳芳村亲水田园微度假旅游基地中舒适游玩。”谈起下一步工作打算,潘华清信心满满。
眼下正是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时节,刘开福、陈朋、潘华清、肖群峰,4位驻村第一书记在田野乡村思考着、忙碌着、奋斗着,他们牢牢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带动村民们发展特色种养、生态旅游,做大做优做强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产品,与村民们共同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