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龙维尔
几年前,黔东南州直机关工委的朱卫平同志告诉我,天柱民族中学校园里有一个龙大道陈列室,这令我万分惊喜。
我爷爷龙大道1916年秋至1918年冬,曾就读于天柱民族中学的前身—天柱县立中学校,并从那里走出大山到武汉求学,最后走上革命道路。自此,去天柱民族中学看看爷爷的求学足迹,就成了我心中的夙愿。
今年春节,我们全家自浙江省宁波市回老家锦屏县茅坪镇走亲访友,决定和家住凯里的两个堂妹顺道走访天柱民族中学。朱卫平得知后,提前帮我们联系了天柱民族中学的杨尽豪校长,并热情地驾车陪我们一同前往。
大年初三上午,阳光明媚,全无春寒料峭之意。一路上,朱卫平和我聊起他作为州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宣讲龙大道故事中的故事和感悟。听到家乡人民对先烈的敬仰和对爷爷龙大道的真切感情,令我十分感动。我好奇地问他:“您是怎么知道学校建了这个馆的?”他说:“一次去天柱民族中学,得知学校建了一间龙大道陈列馆,当时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能早点知道,或许对我讲好龙大道的故事还有帮助呢。”一个藏身普通中学的陈列室,这让我对接下来的走访充满了期待。
车子驶进天柱县城,经过一条古朴的街道,拐弯就看到天柱民族中学极富苗侗风情的校门。踏进校园,虽不见一百多年前的旧模样,但那盆景般的前院,院里静静的泮池上洁白小巧的石桥,透着一丝古雅,依稀可见百年书院的风骨。前院精心设计的校史庭廊,那传承“凤山书院”百年书香的美丽校徽,“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严格校训,历数学校办学足迹的泛黄的老照片,还有被一一列出的从这所百年书院走出去的老校友。置身庭廊,我仿佛听到了爷爷和小伙伴们当年琅琅读书声,顿时倍感亲切。
龙大道陈列室坐落在天柱民族中学校园的党员活动中心、贵州省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的三楼。据介绍,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发改局办公室主任胡彪挂职天柱县委常委、副县长,在参观天柱民族中学校史馆时,发现龙大道烈士是天柱民族中学杰出校友,便对天柱民中原党委书记汪永成说:“龙大道是浙江代理省委书记,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因为龙大道缘分把我们联在一起,我建议建立龙大道陈列室,由杭州出资20万元捐建,既可以丰厚学校历史和文化内涵,又加强浙黔两省红色文化沟通与传承。”随后,汪永成切实统筹、收集材料、请人设计,不断修改补充,经过半年时间,终于建成龙大道陈列室。2019年底,天柱民族中学申报省级党建工作示范点,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全省“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我曾经瞻仰过很多爷爷的事迹陈列馆,但当我走进天柱民族中学的龙大道陈列室,还是感到心灵震颤。八十多平方米的展厅装饰现代,布展严谨,庄重肃穆,一尘不染。
陈列馆前厅里,庄严的党旗下,是爷爷龙大道烈士的全身塑像及鲜红的入党誓词,令人肃然起敬。陈列室被精心布置成10个板块:《前言》《黔地育英才》《民中求真知》《出黔寻真理》《沪汉谋起义》《武汉斗争》《浙江播星火》《皖赣足迹》《龙华勇就义》《英名垂千古》。史材丰富,图文并茂。
身处馆中,心里最深切的感受只有两个字:用心。天柱民族中学的龙大道陈列室从设馆立意、资料收集、布展设计、场馆建设、后期使用,点点滴滴都透着创建者的纯洁初心和良苦用心。
1979年,贵州省博物馆组织黔东南州、锦屏县有关部门对爷爷龙大道的革命历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挖掘、整理。参与的相关人员沿着烈士的足迹,走访了我的奶奶、父亲、姑姑以及爷爷的许多战友、故友,陆景川同志在此基础上写成《龙大道传》一书,书中记载了一些爷爷在天柱县立中学校的读书生活及前后的求学历程。
爷爷的老家茅坪,从明代起就是清水江上重要的木材集散地,商贾云集,贸易繁荣。1911年,同盟会会员吴志宾、黄竺笙来茅坪宣传革命,开办了茅坪学堂。开通豁达的太爷爷一听到村里办起了“洋学堂”,便率先把读过几年私塾的爷爷送进了学校。可惜的是茅坪学堂只办了不到一年就因为两位先生的离去而停办了,辍学两年后,爷爷才又被送到王寨高级小学(县立)读书。爷爷龙大道很珍惜这个读书机会,虽然王寨距茅坪仅15里地,但是在读书的三年里,从未耽误学习。1916年春,15岁的爷爷从王寨小学高小毕业,便进入天柱县立中学校读书。
当时天柱中学没有学生宿舍,经人介绍,爷爷和一些外地的同学在天柱城北一个名叫吴会杰的同学家里借宿,为了省钱,他们自己上山砍柴,轮流当厨。吴同学的母亲是个小学老师,心地善良,像慈母一样关心他们的生活。那时,爷爷在学习上蛮讲究学以致用,天柱城外的石坪村有一名胜风景叫石柱擎天,为天柱八大名胜之首。为弄清石柱及其纹彩的形成原因,爷爷多次组织一群兴趣相投的同学去爬石柱擎天,他们自带工具,画板和书本,实地考察、绘图,并结合课堂上的地理学知识去分析讨论。这种学用结合的方法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当时很受学校老师的赞扬。两年后,爷爷去武汉求学,从天柱中学走出大山。
1919年春,爷爷与同村的两个青年跟随村里外运的木排,顶风雨、走激流、过险滩,沿清水江、过沅水、入洞庭,经过近半个月的艰苦行程来到汉阳。经人介绍,爷爷考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现武昌文华中学),而附中部的教务主任(校长)正是当时名气极大的青年领袖恽代英。中大附中充满了新文化、新思潮的革命清新气息,他多次聆听恽代英的训话和修身课,深受教育。特别是1919年5月4日爆发了著名的“五四”爱国运动,两周后,武汉学联召集武汉各校3000多名学生集会,声援北京学生运动,爷爷也以极大的热忱和勇气上街游行,投入到这一革命运动中,也许就在那一刻,革命的种子在爷爷的心里萌发。
1922年冬天,爷爷来到上海,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在爷爷的求学之路上,只有这次的入学原因不为人知,但巧合的是,恽代英此时正在上海大学任教,师生重逢,令人遐想。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著名工运领袖邓中夏任总务长,党的早期理论家瞿秋白任教务长,李大钊、任弼时等共产党人都曾在这里授课讲学。当时,上海大学最有名气的是爷爷就读的社会学系,一大批中共早期的理论家如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张太雷、肖楚女、施存统都在该系任教,并且首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引进课堂,编入教材,武装学生。同学们一面学习研究新社会科学和新文艺理论,一面积极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参观工厂农村,举办平民夜校和夏令讲习会,投身社会实践。在上海大学这个革命熔炉中,爷爷的阶级觉悟和理论水平迅速提高,经张其雄同志和施存统同志介绍,1923年11月23日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纪念自己政治生命的新生,爷爷把名字改为大道,意在从此走上革命大道。2022年,上海大学迎来百年校庆,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筹备制作了六集系列纪录片《红色学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大学》在东方卫视播出,爷爷龙大道作为杰出校友的代表被定为第一篇《上青云》的专题人物,以示纪念。
1924年初,党组织选调爷爷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深造。他一方面心之向往,另一方面又心情沉重。因为当时党的经费比较困难,组织上要求每个赴苏的同志自筹部分旅费,而爷爷生活清苦,上海又举目无亲,到那里去筹措这么大的一笔钱?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只有向父母求援。他千里迢迢回到贵州老家茅坪,向父母表明去苏联留学的决心,太爷爷虽万般不舍,但再一次表现出他的开通豁达,毅然卖掉了自家在北累溪(苗语)的一片杉木,为爷爷凑集了留学的路费。
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爷爷和同期的叶挺、李秋实、陈之一(陈云)等同学一起被编入中国班学习。中国班的主要课程有俄语、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俄国革命史、苏维埃建设和工人运动史、中国革命史、军事训练课等。1925年,国内爆发了“五卅运动”,党急需一批富有革命理论和实际斗争经验的优秀干部去领导革命运动,爷爷和李求实、张浩等一批留苏学生提前结束留学生活,于同年7月中旬回到上海,重新投入到国内革命运动中。短暂的留苏生活也成了爷爷求学生涯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爷爷的求学道路上,生活清贫、教育贫瘠、白色恐怖、路途遥远谓之难;私塾、茅坪学堂、王寨小学、天柱县立中学校、武昌中华大学附中部、上海大学、莫斯科东方大学谓之彩。从一个稚嫩的小学童到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一个胸怀家国情怀的革命人,爷爷的求学之路艰难而多彩。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故人离去,爷爷早年的求学故事我们知之甚少,甚为遗憾,正因为如此,天柱民族中学溯寻红色血脉的做法和龙大道陈列室更显珍贵。
沐浴着初春暖日,漫步美丽的民中校园,睹物思人,思绪万分。想到《红色学府》摄制组的编导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龙大道能够走出大山,进入上海大学?”我回答:是知识!是开明!对社会而言,知识成就了一个坚强的共产党人;对家族而言,龙家的血脉在千里外的宁波延续,开枝散叶,让我辈后人享用了今天的一切美好……
感谢天柱民族中学,感谢贵州这片土地哺育了我的爷爷。
我衷心祝福爷爷的母校天柱民族中学:积历史之厚蕴,开未来之大道;桃李满枝,再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