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菁 周嘉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邃思考新时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重大命题,充分彰显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意蕴和理论智慧,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总结,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第一个“结合”,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早提出于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遵义会议真正开启了“第一个结合”的新征程,是第一个“结合”的逻辑起点。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我们的百年党史其实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行理论创新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也注重吸收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尊重各国文化差异,推动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视野和人类情怀。在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一方面,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同时又广泛吸收了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路径。尊重历史,珍视传统,但又不被传统束缚,敢于创新,勇于变革。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社会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重要推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中华文明的智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启示。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不仅明确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同时,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所以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一元主导性地位。在这里指要在坚持“一”的主体条件下包容“多”的差异和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比作“香花”并指出: “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样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然而,这种主导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孤立和封闭。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同时,又强调汲取不同思想文化的价值。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通过借鉴、融合和创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文化交融不仅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文化内在规定性出发,强调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大成,“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的共同文化,并进一步强调挖掘多样文化的重要价值。一方面,文化的主导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才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我,不被其他文化所同化。另一方面,文化的多样性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主导性。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比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主导。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注重文化的主导性和多样性方面,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文化,同时也倡导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立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的丰富与发展,这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文化建设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占有着主体地位,是文化发展的依靠力量,以及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不仅是我们坚持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行动的根本指南。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让人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让文化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保障。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发展的人民中心地位,注重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通过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途径,推动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培育人民的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不仅具有娱乐休闲的功能,还具有塑造价值观念、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既要关注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也要注重通过文化活动和作品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教育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将文化与人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立足时代特征进行文化建设。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的实践本质,认为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创造物,也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体现。这种理解突破了传统上对于文化作为单纯精神现象的局限,将文化与人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从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从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文化发展的理论营养,思考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实际情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思想和行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