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睿志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党性教育,促进长征时期革命旧址进一步开发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一直重视和支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贵州将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作为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民生工程、党建工程推进,建立起“内容建设、规划指导、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数字在线、工程实施”六大板块工作机制,加强规范指导和工作落地实施。2019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此方案对于以长征、长城、大运河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的文物与文化资源如何生动展现其价值和特色,以促进保护、利用、传承进行了基本规划。2021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和贵州省发改委印发《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以及2022年12月文旅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印发《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都不断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方案和要求。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整体规划上,主要分为六个功能区:管控保护区、传统利用区、文旅融合区、核心展示区、集中展示带和主题展示点。每个功能区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开发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与功能。
一、国家文化公园的学术研究情况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不同于国家公园及各类文化保护空间的新型功能载体,主要有长征、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五大主题公园。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这五大主题类型展开的。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关键词来看,总库共182篇相关研究,其中学术期刊84篇、学位论文11篇、报纸类44篇、学术会议有4个。2019-2021年期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尤其在2020-2021年期间,学术界有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究增长幅度最大,2022年和2023年则有了略微下滑。
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主题讨论与分析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体范围主要涵盖了红军长征时期经过的15个省区市,目前现有研究中主要集中于贵州、江西、广西、四川等地区。对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于基本建设与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红色旅游发展、思政教育、博物馆学建设等方面。
(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建设与规划研究
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设与规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规划建设当中,要注重区域间资源的整合,加强区域间的联系与协调发展;2.要有效突出当地主题和特色;3.要做好立法等前提工作,确保一定的法律保障。
目前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规划的研究,其中以贵州地区的居多,主要有以下研究:陶通艾在《湄潭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思考》中对湄潭县长征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优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认为湄潭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路径工作中应该从红色精品旅游路线的规划与完善、开发主题公园两方面来进行思考。周扬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要点思考——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规划为例》中从资源梳理、主题定位、规划重点、管理措施等方面系统分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要点,为同类线性文化公园编制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的研究
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大多学者普遍认为主要在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设和提高文旅融合发展力度两方面。笔者认为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部门机构体系,以进一步确保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保护规划、资源整合与利用、长征红色文化传承、区域协调与发展等方面得到充足的保障。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各地区需要培养专业的管理团队,当地可以通过与附近高校、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在旅游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红色资源维护等方面的人才,形成一支完整且系统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专业管理体系。3.各地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运营过程中可以适当借助企业的力量,实行政企分离的运营模式,从而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同时区分好公益化与市场化的关系。
(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红色旅游发展的研究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发展和带动红色旅游的重要手段。如何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下发展红色旅游,主要应该从红色旅游开发路径、影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地区红色旅游的因素、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红色景区游客四个方面展开。
(1)关于如何利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完善和加强:1.专业人才团队的建设;2.产业、资源的融合;3.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如龙见福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视角,对黄平长征文化传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研究管理投入、开发利用程度以及长征文化资源统筹方面。
(2)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物质与经济发展情况、红色旅游资源情况、市场竞争力、政府支持度以及知名度等几个层面。此外,王兆峰运用平均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红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供给水平,分析影响红色旅游景点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是现有相关研究中的一大亮点。
(3)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与当地地域特色深度融入;2.加强产品实用性和耐用性;3.转变和创新营销模式与思维;4.转变红色教育的模式,开发具有趣味性的主题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增强公众参与性。如韦曦认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创产品设计中在地域特色、实用性、产品交互理念以及消费者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徐慧、袁柳、胡平等人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川西片区建设的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应该遵循综合效益原则,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融入川西地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扩大宣传,创新营销思维和方式。
(4)对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沿线地区红色景区的部分游客主要集中于对游客满意度的调查。旅游体验正向影响旅游情感,旅游情感通过文化依恋和功能依恋影响,以“旅游体验-旅游情感-文化认同”的路径,增进游客对国家的认同。刘孝蓉、祝旭利用ACSI模型对遵义会议会址游客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研究,通过设置满意度评价指标,测评出了游客对于遵义会议会址各评价指标的满意度,对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提供借鉴思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总体规划路径着手研究,还是从文创旅游产品、游客体验、游客认同等微观层面入手研究,核心始终在于思路创新。
(四)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思政教育相融的研究
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核心主要在于学生内在体验价值的提升,具体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的模式,以提高文化价值体验为主,将长征文化与精神以一种全新的,活态的形式传播出来,让学生、党员等群体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感。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线地区要加强思政教育与学校课堂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于沿线地区高校专业课教育来说,要适当穿插长征精神的相关元素在其中。
(五)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博物馆学建设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与博物馆学领域结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博物馆展陈,社教活动体系,运营、宣传的方式与手段以及博物馆品牌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的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长征文化数字化传播,因此研究主体以乡村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两种博物馆类型为主。
首先是关于乡村博物馆的研究:刘淼、周子云以龙胜白面瑶寨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建设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乡村博物馆建设的五种优化路径:1.建构社区共营模式;2.社区居民参与推动博物馆展陈更新;3.构建博物馆教育服务体系;4.运用“互联网+”技术,更新宣传手段和方式;5.打造品牌村落,助力乡村振兴。
其次是关于数字博物馆内容构建的研究:江玲、周境伟等以新博物馆学理论为视角,采用访谈法对相关游客群体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博物馆内容构建”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认为主要围绕网站环境、互动体验、教育功能以及资源内容4个范畴展开。
总的来说,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发展博物馆事业,核心在于增强博物馆直观体验感,以及运用新博物馆学理论与方法增强与社区居民的联动,从而给予观众最佳内心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强。
三、研究展望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进一步促进革命文物得到保护和利用的最佳契机。革命文物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物质载体,而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环。目前学术界关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视角下保护革命文物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这也是未来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展开和讨论的话题之一。
首先,长征遗址点的串联是有必要的。笔者认为适当拓宽黎平周边各长征遗址所在红色村镇到黎平县城的公路,并在路途中设置一些带有红色元素的指示牌、路标等。在红色特色公路的修建中划分专用跑道,通过适当组织一些跑步或行走爱好者举办以红色为主题的体育比赛活动,让普通群众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历史,让长征文化和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得以传承,促进体育健康产业与红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方式。
其次,对于长征遗址点局部的开发和保护。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本质在于红色文化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凝练和挖掘,深度融合当地特色。因此,建设长征数字体验展厅,是进一步促进馆址联动,进一步挖掘和凝练长征精神主题的必要之举,也是促进贵州大数据产业最大化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之措。此外,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各遗址点发生的红色故事以年轻化的方式传播,例如可根据相关故事编纂红色剧本,深度将沉浸式文旅产业与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实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下革命遗址最大化开发和利用。
(作者现就读于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