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月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岑巩,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之路。水稻制种产业的飞速发展,成为岑巩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
一、岑巩水稻的变迁历程
1976年,岑巩的制种先驱们远赴海南,引进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开启了岑巩水稻制种的新篇章。经过47年的坚守和不懈努力,岑巩水稻制种产业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精彩蝶变,发展成为该县的一张靓丽名片。2023年,岑巩县水稻制种面积进一步增长至3.81万亩,产量超过830万公斤,面积和产量在全国34个国家水稻制种基地中位列第二位,跻身水稻制种产业第一梯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社会化服务,岑巩县不断提升种子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基地生产能力,有效推动了水稻制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岑巩县在水稻制种领域取得的显著进展在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还通过技术支持、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有效带动了邻近县份如镇远、三穗的技术提升。实施“育繁推”一体化战略和“县企共建”模式,推动制种全产业链的进程,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该县还通过提高收购价格、推广轮作等措施,不断增强企业和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持续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在追求产量和效益的同时,岑巩县也未忘初心,致力于引进和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水稻品种。通过精心选择如F优498、九优27等耐病性、抗逆性强的品种,确保了即使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也能保持稳定的产量。
二、科技与传统的双重奏
在岑巩县,稻农们巧妙地将传统种植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相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古今融合”模式,这不仅体现在采用自然农法和有机肥料保持生态平衡的农业实践中,还通过利用现代灌溉系统提升水资源使用效率,深入到文化层面,保留传统节日和仪式以加深社区成员之间以及他们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纽带。此外,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精准化农业技术如土壤分析、GPS定位和遥感技术,以及分子育种和基因编辑等先进种子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的效率和产出。这些科技创新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民更容易获得市场信息、气象预报和农业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三、水稻产业的国际化之路
岑巩县在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助力了其产品的国际化。通过深入分析气象数据以精确预测天气变化,进而优化播种和收割计划,减少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出带来的风险。同时,在推广节水灌溉和有机肥料使用等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实践中,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升了土壤质量和农作物健康、增强了农业系统的抗逆性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渠道,岑巩县将其水稻制种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与多国建立了技术和合作关系,增强了岑巩县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持续进步、也加强了国际友好关系,为未来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未来的发展展望
岑巩县在新的征程上正全力以赴,立志将水稻制种业推向更高水平。在追求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同时,县里还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和全面的发展。通过集中化改造大型种植区域、引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合作模式,并采取“反租倒包”等新策略,旨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效率,并激发各类主体的参与热情和创新精神。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并吸引多方参与,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和保障长期繁荣的关键。
为了从“制种大县”向“制种强县”的转变,岑巩县正在实施多项关键措施。建立专门的水稻制种保护区确保种植安全,与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以及推行“县企共建”模式,促进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这些措施可提升农户的收入和抗风险能力,有效的市场策略和保险机制,确保农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岑巩县还积极促进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共同打造强大的区域性种业中心。
在这片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土地上,每一粒稻米都不仅仅是食物,它们是文化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更是通向广阔世界的金钥匙。岑巩县的水稻,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世界感受到来自中国东南边陲的温暖与力量。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