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剑河县南明中学 顾军美
初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独立性思维开始萌芽,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对问题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基础学识和社会阅历有所欠缺,客观认知能力较弱。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辩论问题或以辩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辨析能力和全面看待事物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辩论的重要性如下:
一、有利于学生辩证看待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以辩论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思辨地看待问题,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比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一框《品味青春》中有这样的一个辩题:成长中的烦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青春期的烦恼给我们带来困惑,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青春期的烦恼可以促进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还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理不辩不明,通过课堂辩论和思维的碰撞,加深了学生对问题两面性的认识。
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开展辩论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论点,自愿收集论据,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就“认识自己需要通过他人评价”和“认识自己不需要他人的评价”这一问题展开辩论的过程中,有一位基础薄弱、平时课上不愿发言的同学积极踊跃的发言,同学们也给予他热烈的掌声,他在这堂课上获得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因此,在辩论展示环节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各具特色的想法和发言以及教师在引导过程中给予的点评和引导,都是推动课堂教学高质量、高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辩论是思维的碰撞、语言的较量,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学生的辩论会更加精彩,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部分不敢和不愿意参与课堂的学生也会在辩论环节中慢慢地去参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发表,有很多学生因为辩论的乐趣而喜欢上了《道德与法治》课,对课堂活动有了不少的期待。毋庸置疑,辩论的良好实施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的亮点,要开展良好的辩论教学活动,教师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正确表述自己的观点
辩论的目的,就是要分清是非和解决疑惑,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辩论,有的学生相对了解,有的学生不了解,甚至不熟悉其中的规则和辩论的目的。因而,在开展辩论前,教师应该先告诉学生辩论的目的是分清是非和解决疑惑,应当告知学生辩论的规则、秩序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因比较激动,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出现描述不当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地引导更正。
(二)及时评价与点拨
在辩论结束以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及时地反馈出来,以此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同感。对辩论好的学生进行赞赏和表扬,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奖励,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安慰,对没有参加辩论的学生进行适当地鼓励鞭策,激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整体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创造良好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灵活组织辩论
课堂也不一定是每一节都需要辩论,题也不是每一道题都需要辩论,有些问题没必要进行辩论,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解决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时候,可以适当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设置。
《道德与法治》课堂因为有了辩论而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因为辩论而喜欢上课,渴望在课堂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智慧以及和团队合作的成绩。辩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推进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好辩论去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