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田清 魏丽萍 曹杨军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4月27日,记者来到施秉县甘溪乡高碑村高碑湖畔,从波光粼粼湖面行驶的客轮上,传来阵阵耳熟能详的《我的祖国》歌声。
春日的高碑湖,清澈如镜、碧波荡漾,两岸青山如黛,绿波万顷,一幅波浪宽、鸟儿飞、船渡忙的景象。
一大早,义务巡湖员蒋泽华头戴草帽、身穿救生衣,划着木船,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湖保洁工作。
他划着船桨来回穿梭,熟练地挥动着长杆捞网,把漂浮在水面上的枯叶、杂草等漂浮物打捞上船。
“水清了、山绿了,来高碑湖游玩的客人越来越多了。”
看着一碧如洗的湖面,蒋泽华的心里有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高碑村坐落在下氵舞 阳河中段的高碑湖畔,全村653户2880人,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72%。
前临湖水,后依大山,过去高碑人以传统种植和打鱼捞虾为生,只能勉强养家糊口。
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打鱼捞虾,饿倒全家。”
高碑的发展之路在哪里?
“村里耕地少,高碑湖是最大的资源,只能从湖里找出路。”村党支部书记孙兴红告诉记者,从2000年开始,村党支部开始带领村民在湖区发展网箱养鱼。
经过多年发展,高碑村的网箱养鱼规模越来越大。
到2017年,全村有网箱养鱼120口,面积2000余平方米,年产鱼100多吨,产值210万元。
当时水质好,鱼肥美,价钱也卖得高,渔民们的口袋逐渐鼓了起来。
网箱养鱼,一度成为高碑人引以为荣的产业。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湖区的过度开发,高碑湖开始“不堪重负”。
“一箱鱼一年至少要吃掉十几吨饲料,大量残留的饵料、鱼类粪便和防疫用药,都成了水体的污染源。”孙兴红介绍说,很多渔民吃住都在湖上,排泄物、生活污水,全部排入湖里。
高碑湖,病了!
“我们要为高碑生态环境划出红线,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当时,孙兴红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看到这种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
2018年,村党支部痛下决心,决定拆除高碑湖水面上的所有网箱。
“网箱拆了,我们吃什么?”取缔网箱的消息,一时在村民中炸开了锅。
“当听说要把网箱全部拆除时,我的心仿佛一下子被掏空了。”蒋泽华说,那段时间他整宿睡不着觉。
拆除网箱那天,看着熟悉的湖面,他的眼睛有些湿润:“在这儿养了10多年鱼,全部心血都在这里,真是舍不得啊!”
同样不舍的,还有孙兴红。
“当年动员大家网箱养鱼,现在又要拆除,我心里何尝不难过。”孙兴红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要求党员干部作表率,带头拆除网箱。
就这样,带着依恋和不舍,一户户渔民陆续上了岸。
然而,对于“洗脚上岸”的渔民来说,以前“靠水吃水”,今后以何为生?
村党支部决定,还是做好高碑湖这篇大文章。
“拆除网箱后,随着湖水质量日益向好,越来越多的苍鹭、白鹭等野生鸟类来到高碑‘安家落户’。”孙兴红高兴地说,通过生态修复,高碑湖逐渐恢复了生机。
湖水变清了,候鸟回归了,游客也来了。
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带领村民顺势发展旅游业,先后建起了“时光乐园”、浮桥码头、文化长廊和花漾河畔产业园等网红打卡项目。
为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乡村生态旅游体验,高碑村发展了精品水果1000亩、茶叶500亩,建成茶叶加工基地1个、葡萄酒生产基地1个。
然而,问题也来了,游客“来得了”却“留不住”。
“如何让游客留下来?”村党支部针对村里有许多闲置地、闲置房等“沉睡的资源”,开发建设有故事、有体验、有品位的旅游民宿,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目前,村里改造民宿9栋25间,打造露营基地12个。”孙兴红笑着打开一间民宿,窗明几净的客房内,设施一应俱全,客房外则是烟波浩渺、鸟儿纷飞的湖面。
一间间漂亮的民宿与村里的美景、美食一起,吸引天南地北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住下来享受慢生活,体验地方特色,是时下我们年轻人喜欢的旅游休闲方式。”来自贵阳的游客孙先生告诉记者,他住在高碑村已有一个星期了。
“以前游客来,玩半天就走了;现在游客来,一住就是好几天。”说起这些变化,孙兴红开心地归功于“民宿+”的多元探索。
2023年,高碑村累计接待游客17.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00万元。
近几年来,该村先后摘取了“全国文明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并入选贵州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采访结束时,高碑湖畔再次传来《我的祖国》熟悉的旋律。
歌声激越昂扬、催人奋进,相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高碑人会继续将这首经典歌曲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