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刘飞平) 今年以来,天柱县纪委监委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整治,用好“县统筹抓乡促村”工作机制和乡村振兴领域问题线索“大起底”成果,整合“室组地”监督力量及村级纪检监督员,严肃查处监守自盗、贪占挪用、违规处置集体资产等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推动健全“三资”监管体系,守好看牢农村集体家底。截至目前,已开展监督检查21次,发现问题15个,转问题线索5个。
找准漏洞,才能打好补丁。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134名村级纪检监督员作用,深入17个乡镇(街道)开展“调研式”监督,精心绘制村(社)“民声地图”,标明“三资”管理混乱问题频发区,通过研究制定村(社区)分类定标监督清单,厘清监督关键环节,让监督“按图索骥”,实现监督清单化、具体化、可视化,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后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把准方向。
为用好监督清单,县纪委监委会同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强化协同联动,围绕村级权力行使、村集体“三资”管理、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情况等5项重点内容制定重点监督任务清单,以“清单式”监督深挖背后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打通基层监督“神经末梢”,推进日常监督具体化、精准化。截至3月上旬,已推动解决合作社资金拨付、护林员管理、资产资源登记等方面问题4个。
全方位堵塞“三资”监管漏洞,还要在防范“微腐败”隐患上精准发力。县纪委监委从抓住村“两委”这个关键少数入手,督促各村(社区)深入查找村级小微权力运行中的风险隐患、薄弱环节,围绕项目决策、日常管理、便民服务、惠民资金等内容,及时在村(社区)公示栏及黔东南“码上监督”直通车平台,公示公益林、集体经济分红、“四议两公开”等内容明细,实现源头可查,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