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诗宗 熊诚 晏惠轩
大山深处,苗乡侗寨,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丹寨县金泉街道卡登箱包车间,忙碌的李阿窝怎么也想不到,手里正在加工的小小相机包,竟然是欧美市场的热销品,在亚马逊网站,一个能卖上20美元;
雷山县望丰乡干河沟茶场,满山的茶园里,都是采摘新茶的苗族妇女。只见她们手挽竹篮,指尖飞舞,嫩绿的茶青承载着春天的希望;
台江县台盘农产品加工园,依托“村BA”的流量招商引资,一个以鱼、酸汤、果蔬和饮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正呼之欲出。
…………
围绕“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要求,黔东南州坚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绘就苗乡侗寨和美画卷。
农业“燃”起来
种什么菜,怎么种,卖到哪里。47岁的杨秀花有着自己的想法,这位毕业于贵阳农校的中年妇女,已经和蔬菜打了20多年的交道。
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1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是她2019年返乡后“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她干了三件大事——要产量更重质量,坚决种植有机蔬菜;要“小家”更顾“大家”,辐射带动全镇1000亩以上蔬菜发展;要本地更要远方,蔬菜不但保供凯里市场,更远销到深圳。
杨秀花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农业可以很“燃”。
同样“燃”起来的还有茶产业。
在丹寨县马寨茶园,5G智慧茶园项目的实施,构建了集气象分析、虫情监控、土壤墒情、产品溯源等数字化应用,让这个传统产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乡村全面振兴,首先是产业要振兴。
黔东南州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天赐宝地”,这些年也涌现了银球茶、蓝莓、太子参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产品。但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难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
如何打破本地农业产业“小、低、弱”的突出问题?黔东南州坚定不移围绕“富在农家”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聚焦品种、品质和品牌补短板、强弱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扩规模、抓加工是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基础。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