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汉林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这一滋养全人类无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代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创新发展,“两个结合”是运用和发展的科学密码,从而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让马克思说中国话”,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具体实际问题,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先进思想,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行动指南。缘着“两个结合”的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不仅使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了一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毛泽东同志在解释“实事求是”这一成语时这样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问题时,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应用到中国具体实践具体斗争中去,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行,行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实际之“的”,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理,如果不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也会“食洋不化”,走进教条主义的死胡同,不顾实际情况的照抄照搬书本上的理论,不了解分析具体情况,只做主观主义刻舟求剑式的革命,不仅不会成功,反而妨碍真正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对中国革命贻害无穷。毛泽东同志坚持科学地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运用其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强调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是不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是反对不切实际的“本本主义”,“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理论必须结合实际,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寻求到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运用真理开拓创新的“两个结合”的科学态度和实践。
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显示出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脉”,只有“魂脉”和“根脉”彼此契合相互成就,才会有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华民族走上了复兴道路,不仅根本改变了中国,也极大改变了世界。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中国内涵’,而且具有‘民族形式’。”“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既从现代化的西方“迷思”中解放出来,又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充分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和丰厚滋养,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寻求到牢固的“根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是党的思想解放进程中的里程碑标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民族血脉,是中华民族所崇尚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是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并在现实生活中作用于经济社会的思维方式、精神追求、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审美品格、道德原则、科学智慧和生活方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内容,体现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品格。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点,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发展进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对于传统文化,需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政治主张与中华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优秀思想不谋而合。
“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党的百年历史,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同阶段的理论探索,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并进一步支持和推动新的实践、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科学解决每一个时代课题,而且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的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增加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表达方式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活力的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民族特点,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融入血脉贯注始终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二个结合”打开了无限的创新空间,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闪耀着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宝贵资源变成思想和文化主动,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萃取历史精华,推动理论创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提供底蕴,“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底气,“协和万邦”“亲仁善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类发展路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以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未来。
以“两个结合”为路径,以“六个必须坚持”为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党的理论就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指引。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